第63章 他被同事們稱為“拚命三郎”(1 / 2)

與此同時。

大唐時期。

武德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長安城歡聲雷動,百姓聚集在一起,等著觀看熱鬧。

他們知道,今天是唐軍班師回朝的日子。

隻見秦王李世民,身穿戎裝,臉上依舊帶著肅殺之氣。

鬧市之中,李世民大手一揮,讓屬下將薛仁果拖上來,斬殺於眾目睽睽之下。

此時,唐高祖李淵正在朝堂上,麵帶笑容地高聲詢問:

“這一仗打了近兩年,割據隴西的薛舉父子,終於退出爭霸的舞台。而此次的勝利,離不開秦王的智謀和膽識。諸位怎麼看?該如何封賞啊?”

朝堂上,頓時騷動起來,眾人紛紛議論。

太子李建成眉頭微蹙,隻能默默地低下頭,掩飾心中的不安。

李淵掃視一圈後,鄭重地宣布:

“朕決定,封他為太尉,兼陝東道行台尚書令。”

眾人齊聲恭賀,秦王的軍事才能,早已有目共睹,對此並無異議。

就在大家心潮澎湃之際,看到魯訊發布翻譯書籍的一幕,皆露出複雜的情緒。

有人感歎:“這是怎樣的人才,竟然能翻譯五國的文章,大大有助於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啊。”

也有人好奇:“為何銷售得不好呢?真想拿在手裏品讀一二!”

還有人驚訝:“天啊,他居然還能教授生理學和化學,這是怎樣的學科?聽起來很是有趣!”

李建成趁機表現:

“父皇,兒臣建議多多獎勵和任用有才能的人,有了獎賞和官職,賢才能人能夠安心著寫書籍,軍事強大的同時,更應重視文人的培養!”

李淵沒有料到,在登基之初,皇子們就各有長進,頗為滿意地點點頭,說道:

“好!朕就依你所言,擇賢選士,無論是隋朝的宗臣,還是俘虜的降將,隻要才能出眾,都可以得到重用,讓文臣們都能各顯其能,各盡其用!”

“另外,除了恢複科舉選拔士人之外,再采用漢魏六朝以來的推薦製度!”

此話一出,文武百官們齊聲歡呼:“吾皇英明!萬歲!”

……

與此同時。

大明王朝。

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清晨的陽光,灑在京城郊外,顯得格外明媚。

大軍已經準備妥當,士兵們的戰袍,閃爍著鋥亮的光澤,隻等命令的下達。

他們將兵分三路,向北元出擊。

明太祖朱元璋又看一眼徐達選拔的將領,此人正是常遇春的內弟,名為藍玉。

早在出征之前,朱元璋就讓主將們自己挑選先鋒。

不料,徐達極力推薦:“藍玉可擔當先鋒!”

朱元璋挑眉反問:“為何是他?他的資曆尚淺啊!”

徐達毫不猶豫地回答:“無他,隻因他是最合適的人選!”他的聲音堅定,充滿了信心。

朱元璋收斂心神,再次仔細打量藍玉。

確實有幾分常遇春的氣勢,他麵容堅毅,意氣風發,姑且相信徐達的眼光。

恰好這時,出現魯訊兄弟出版書的一幕,朱元璋的心又開始動搖了。

他將藍玉叫到跟前,意味深長地問道:

“你如何看待魯訊兄弟?”

藍玉突然被皇帝問話,雖感意外,但沒有半分慌張,氣定神閑地回答:

“兄友弟恭,值得稱讚!盡管他們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但是內心堅韌的人,定不會被輕易打敗,也無須向世人解釋自己的想法,用事實說話,才是最好的證明!”

藍玉停頓片刻,又補充道:

“戰場上,亦是如此!”

這最後一句話,讓朱元璋的內心觸動一下,心裏暗想:

看來這個年輕人,看出了我的顧慮,倒還是個聰明人,當先鋒之人,隻要有自己的想法,定然不是魯莽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