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在視頻畫麵中。
陳獨繡剛從北平回來,感覺這個冬日,似乎比以往都要暖和。
他正在和編輯部同仁,以及青年學生,討論當前的局勢,犀利的言辭,剖析著核心問題。
眾人被他的演講所吸引,眼睛緊緊盯著他,不敢錯過一絲表情和動作。
他身穿深灰色的棉長袍,站在講台上,娓娓道來:
“華國元年開始,大清朝廷請袁大人主持大政,正因為全國最精的北洋軍隊,是忠於袁大人的。”
“而孫先生之所以,主動讓位給袁大人,與這一點有很大的關聯。”
隨即,他用粉筆在黑板上書寫,留下清晰而有力的字跡:
軍權就是政權!
這一番言辭,讓人不禁為之一振,心頭充滿敬佩之情,很少有人這樣大談特談敏感話題。
他繼續分析時局,朗聲道:
“那是因為在此之前,華夏沒有私有軍隊,到了華國的時候,由於沒有皇帝,北洋軍轉而盡忠於袁大人。”
“我們的老百姓,國民意識偏低,他們當兵不是為了保禦國家,而是要解決個人的生計問題。”
陳獨繡的聲音,漸漸低沉下來:
“如不加以訓練,他們不知道大忠,那就是忠於國家和忠於主義,隻知道小忠,忠於給他們衣食的官長,和忠於他們同鄉或同族的領頭羊。”
“一時間,湧現出很多野心家,利用民眾的鄉族觀念,達到他們的割據企圖。”
這些話語如同一把尖刀,直刺人心。每個人的眼神中,都閃過驚訝和觸動。
一陣靜默過後,陳獨繡愈加激昂:
“自華國以來,他們中間有不少人,唯恐天下不亂。不但不能製止軍閥,有的時候,反助桀為虐!”
“袁大人借了一大批外債,擴充北洋軍隊的勢力,與島國簽訂喪國辱權的條約,還幻想著稱帝。”
他的話語充滿了諷刺:
“等到袁大人死的時候,沒有做一件於國有益、於己有光的事情!”聲音中透著失望。
在黑板上,陳獨繡重重地寫下:“於國無益、於己無光!”
“袁大人死以後,這支靠利祿結合的北洋軍隊,自然是四分五裂。大小軍閥,遍地皆是,都是些縮小版的袁大人。他們將華夏的版圖,分割成大小不一的區域。”
他的語氣充滿了無奈,仿佛這些權謀鬥爭,都是一幕幕的荒誕鬧劇。
眾人的心情,在陳獨繡的話語中,激蕩起伏,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
突然有人提問:那將如何打破局勢?
陳獨繡眼底閃過光芒,讚許道:
“這是一個好問題,也是我反複問自己的問題,那就是要團結一切力量,萬眾一心,抵禦列強的侵略!讓整個華夏民族,踏上複興之路!”
台下一片掌聲,陳獨繡轉身寫下:尋找光明的出路!
……
華國六年,元旦過後。
振旦學校,留學勤工儉學預科班。
晴朗的晨間,上課鈴聲響起,校董柳文耀走進教室,吳誌輝緊隨其後。
班長陳沿年率先起立,領著同學們向老師鞠躬問好。
柳文耀緩步走上講台,目光掃過學子們,不緊不慢地說:
“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請來一位大師——吳誌輝先生。吳先生和蔡元裴等人,是留學勤工儉學的發起人,我請他來給你們講講相關事宜,這對你們來說,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
一瞬間,同學們歡呼地鼓掌。
然而,吳誌輝卻微笑著向學生們擺擺手,開始他的講話:
“同學們,原本我計劃今天為大家講這些內容,但是昨天下午,我閱讀了一本雜誌,其中的一篇文章名為《文學改良芻議》,讀罷讓我感觸良多,因此,我今天與諸位分享文學革新的話題。”
他的話語溫和而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