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陛下要堅信:成者為王,敗者寇!(2 / 2)

他的博學多才,讓溥儀所折服。溥儀多次誇讚:

“像這種見過世麵的人,才是真正的博學廣識!”

溥儀雖然貴為天子,接受王公大臣的叩拜,但記憶裏從未走出過紫禁城,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同齡人,隻有溥傑和兩三個皇室成員,能夠偶爾見見麵。

所以,溥儀太渴望宮牆外的生活,莊士敦的出現,喚醒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莊士敦除了上語言課程,還不厭其煩地講解外國的畫報,講西方的故事和傳說,極大滿足了溥儀的求知欲。

畫報上的飛機大炮、糖果點心和西方禮儀,給溥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立馬讓內務府定製西洋的各種新鮮玩意,小到懷表、袖扣之類,大到整套的家具。

在莊士敦的幫助下,他和溥傑都有了外國名字,溥儀叫亨利,溥傑叫威廉姆。

兄弟倆有了英文名之後,沒有繁複的稱呼和禮節,有事沒事就相互對叫,時而蹦出新學的單詞,時而傳出咯咯地笑聲。

溥儀從未在課堂上,這般開心過,經常笑得樂不可支。

在溥儀看來,與莊士敦有關的東西,都是最好的,甚至連他衣服上的樟腦味,溥儀也覺得是香的。

隻因莊士敦嘲諷道:“你們的鞭子很不雅觀,好像豬尾巴。”溥儀便沒有片刻遲疑,當著莊士敦的麵,直接把鞭子剪掉。

要知道,從華國二年起,內務部就幾次給宮裏來函,請紫禁城協助勸說,讓旗人剪掉辮子,內務府找了各種理由推脫。

幾年的時間,唯獨紫禁城內,從上到下都保留著辮子,成為了進出宮門的標誌。

溥儀此舉,惹得太妃們失聲痛哭,大臣們也愁眉苦臉,各地的遺老們知道後,無不潸然淚下,感慨萬千。

然而,鞭子的風波隻是一個開端,莊士敦的新建議,直接讓眾人大跌眼鏡。

莊士敦很擔憂溥儀的生活環境,周圍都是阿諛奉承之人,就建議溥儀遠離宮人和庸官,希望他從紫禁城搬出來,到頤和園居住。

在頤和園,可以趁機換掉身邊的侍從,讓他的生活不再沉悶,遠離那些宗親皇室。

溥儀聽到這一提議,自然是喜不勝收,可落在其他人眼裏,就是皇帝要動搖根本,紫禁城是京城腹地,高牆森森才能保障安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莊士敦又揭發內務府的人,與街上的古玩商勾結,倒賣宮裏的文物,從中牟取暴利。

一時間,莊士敦成了眾矢之的,大家都想方設法把他擠走。

可是,越是這樣排擠,越是得到溥儀的信任。

他們每天無話不談,從國外的王室生活,到各國的國情,又到華夏的內戰局勢,再到“白話文運動”。

總之,紫禁城外的天下事,都是溥儀關心的內容。

隨著時間的推移,溥儀萌生了國外留學的念頭,心願像是插上翅膀一般,早已自由地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