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何以春心大發啊?(1 / 2)

與此同時。

大清王朝。

光緒十九年,早春的柳樹,已經萌發出鵝黃的嫩芽。

光緒皇帝走出養心殿的時候,帶上了一份密折,坐上轎子前往毓慶宮。

毓慶宮是光緒從小讀書的地方,帝師翁同龢已在毓慶宮,工作了數十年。

光緒自幼與翁師傅感情深厚,雖然是師生關係,但是情同父子。

如今光緒親政後,對翁師傅的信任,可謂是無人能比。

抵達毓慶宮後,光緒直接坐在炕上,而翁師傅照常坐在皇帝的對麵。

光緒手中撫摸著密折,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

翁師傅見狀,輕聲問道:

“陛下,可是遇到難題了?”

光緒抬起頭,將折子遞給翁師傅,說道:

“鐵廠的經費緊張,師傅你有什麼想法?”

翁師傅是戶部尚書,掌管著大清的財政。

光緒坐正端詳,點頭稱是:“朕了解你的難處。”

翁師傅快速閱覽奏折,無奈地表示:

“漢陽鐵廠關係到國計,但國庫必須保留幾百萬兩的儲備,就像老百姓說的壓倉糧,戶部實在無能為力啊。”

翁師傅是戶部尚書,為大清掌管著錢袋子。

光緒端坐起來,點頭說道:“朕知道師傅的難處。”

翁師傅臉上露出難色,兩手一攤,向皇上解釋:

“明年是太後的六十大壽,又是皇上親政後,太後的第一個整壽。無論如何,都要辦得有模有樣。北洋海軍已停購船炮,但壽銀仍有二三百萬的缺口。”

“戶部名義上撥款四百萬,實際隻能撥到兩百萬。實在不行,就要停撥關東鐵路一年的經費。等過了眼前關口,辦完這件大事,再恢複撥款吧。”

光緒聽聞後,許久沒有說話。

翁師傅不忍心見皇帝犯難,便開口安慰道:

“當然,那隻是萬不得已之舉,容老臣再想想辦法吧。”

光緒略加思索,歎了口氣:

“辦法想了多少遍,恐怕也隻能如此了。”

正巧此時,他們看到《青年雜誌》給胡仕的啟發。

翁同龢心中一動,難掩喜悅之情:

“這樣的青年才子是華夏之福,難得他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出國後,還能心係祖國。更沒想到,還有像丁龍這樣的人,願意為祖國作出貢獻。他們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啊!”

“就是不知他們所說的文化革新,具體會是如何?白話文倒是可以理解,戲本一般是這種題材,老臣很好奇,這白話詩,究竟是怎樣的?”

光緒搖搖頭,但是他的眼神裏,有閃過一絲好奇。

翁同龢直接說出自己的推斷:

“想來,這樣一個自幼醉心文化,對文學和曆史,都有濃厚興趣的人,對文化是有保護意識的。隻要他保有這份初心,就做不出太出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