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
大唐王朝。
貞觀三年,大明宮。
夏日的陽光熾熱,蟋蟀高聲鳴叫,鳥鳴此起彼伏,宛如銀鈴般的清脆聲音連綿不斷。
然而,大唐帝國正麵臨著罕見的幹旱,大地龜裂,農田幹涸,民眾飽受旱災之苦。
朝廷上下為此煩憂不已,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禦座上,眉頭緊鎖,看向諸位大臣,詢問道:
“朕連日來,接連收到奏章,皆與大旱有關,諸愛卿可有何良策?”唐太宗的聲音響徹朝堂,顯得無比威嚴。
這時,長孫無忌身穿朝服,站了出來,手持笏板,諫言道:
“臣以為,祈求天恩降雨乃重中之重,尋找合適的時機舉行儀式。在名山大川之中,隆重的祈雨儀式,就可感動上蒼,早日降下甘霖。”
房玄齡毫不猶豫地大聲說:“臣附議!”
眾人齊聲附議,唐太宗點點頭,大手一揮,下令道:
“準奏,就由你們二人負責此事,抓緊時間著手辦理!”並用手指著站在前排的長孫無忌和房玄齡。
他們二人一齊拔高聲音回答:“臣遵旨!”
就在這時,他們一同看到袁大人逼宮,沒等大臣們作出反應,李世民立馬勃然大怒,眼中閃爍著怒火,大聲罵道:
“這袁大頭,就是膽大包天的賊子,逼宮篡位還這般哭哭啼啼,要殺便殺,要打便打,這算什麼?”
首相魏征上前勸慰道:“陛下息怒,袁大人這一招很是奏效,對待婦孺自然不用武力。”
唐太宗冷靜下來後,擺擺手,穩穩心神說道:
“罷了,朕倒是有些好奇,何謂共和製?將要如何實行?大總統是怎樣的官職?比皇帝的權力還要大?”
一連串的問題,讓群臣麵麵相覷,沒有一人能夠解答這些問題。
……
與此同時。
大宋王朝。
德祐二年,臨安城。
宋恭宗正心情鬱結,獨自借酒消愁。
就在幾日前,元軍兵臨城下,迫使他不得不退位,向元軍投降。
他倒滿一杯酒,自嘲道:“從此這世間,再無宋恭宗,隻有瀛國公。”
孤寂的大殿內,他一個人分飾兩個角色,故意改變腔調,自問自答:
“瀛國公!”
“在此!”
自打投降元朝後,他整日抑鬱寡歡。明日就要前往開封,接下來的生活充滿未知,讓他感到彷徨不定。
酒意漸濃時,他看到溥儀麵見袁大人的場景。
他揉揉眼睛,有些迷糊,不確定所見是否真實,不禁問向身邊的宮人:
“你們可看見了?逼宮啊!沒有兵戎相見,就來皇帝麵前逼宮!豈不可笑?”
可是大殿內,隻有他一人,聲音在空蕩蕩的空間中回蕩。
直到此刻,他逐漸回過神來,冷笑道:
“樹倒猢猻散,從雲端墜落下來,又怎會有人再理睬你!”
“小兄弟,溥儀,來,我敬你一杯!”他突然小聲說道,仿佛溥儀近在咫尺。“一敬,我們有同病相憐的感覺。”
說完,他再次將酒壺再度傾斜,一飲而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