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在視頻畫麵中。
在驚濤駭浪的日子裏,大清帝國岌岌可危。
外有憤然興起的起義黨,內有虎視眈眈的權臣,所有不吉之兆,都集中呈現在宣統時期。
但溥儀對此渾然所知,不知不覺做了三年皇帝。
朝陽冉冉升起,照亮了整個紫禁城。
這一天,小溥儀來到養心殿,閑庭信步地走了一段路程。
他剛邁進院門,就見到了隆裕太後,心中有些納悶,因為太後鮮少過來。
隆裕太後正對著一盆嬌豔的牡丹花發呆,皇宮內的牡丹,早已凋謝枯萎,而這盆牡丹,是專門用溫室培植出來的。
“溥儀,給太後娘娘請安! ”溥儀畢恭畢敬地問候。
隆裕太後立馬回過神來,轉頭看向溥儀,微笑著拉他的手,讓他坐在身旁的石凳上。
入冬後的暖陽,顯得十分難得。
他們閑聊一會兒,便一同走進東暖閣。陽光透過窗戶,映照出暖黃的色調。
太監及時送來點心和茶水,室內的氣氛愉悅而和諧。
然而,溥儀如廁回來時,發現室內的氣氛驟然變得凝重。
隆裕太後正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絹擦拭著眼淚。
而麵前的紅氈墊上,跪著一個粗而胖的老頭子,同樣滿臉淚痕。
溥儀坐在太後的右手邊,歪頭看看太後,又看看胖老頭,不明白他們為何而哭。
整個殿內除了他們三人,再無其他人,顯得十分安靜,偶爾傳出胖老頭抽鼻子的聲音。
他的鼻子囔囔的,溥儀根本聽不懂,他在說什麼。
過了好半天,溥儀才走出東暖閣,從太監的口中,得知那個胖老頭名為袁仕凱,是朝中手握大權的老臣。
這是溥儀第一次見袁大人,也是最後一次,卻對他的印象頗深,當然這是後話。
而溥儀沒有聽懂的話,就是袁大人向隆裕太後,直接提出讓皇帝退位的事情。
早在溥儀剛進宮的時候,他的阿瑪當上攝政王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足疾”為由,卸掉袁大人手中的權力,讓他回河南老家隱居。
袁大人表麵過起賦閑垂釣的生活,實則是韜光養晦,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誰也沒有想到,起義軍的武昌起義,成為袁大人複出的新契機。
武昌起事後,各地紛紛響應,民軍的規模不斷擴大,而大清的統帥卻束手無策。
攝政王載灃陷入了苦惱,實在沒有辦法,隻得重新起用袁大人。
武昌起義後的第四天,袁大人被任命為湖廣總督,讓他奔赴前線辦理軍事軍務,指揮鎮壓起義軍。
然而,袁大人本就待價而沽,並不急於接受任命,故作姿態地一再拒絕。
等到軍政大權掌控在手中,他才在彰德“遙領聖旨”。
經過一番權衡後,袁大人又請求朝廷,要獨立的指揮權,迅速招募自己麾下的兵馬;要調集一批將領;還要軍餉到位等等。
在他的籌謀下,他的軍隊不斷壯大,掌握了足夠的實力。
而與此同時,清軍與民軍正在漢口激戰,袁大人率兵到湖北督戰,在孝感蕭家港駐守大軍。
他一麵向朝廷上書,請求停戰,一麵又讓起義人員寫信求和。
而他的真正目的,就是出任內閣掌權者,便立即派出代表團,進行南下議和,從武漢開始,到上海結束。
袁大人堅持以大清朝廷實行君主立憲,統一南北作為談判底線。
時至年底,起義人員的新政權,無人能夠主持,袁大人也一直對實行共和製,沒有明確的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