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徐州出兵(2 / 3)

既然二子爭位,那麼徐州的一群文武自然就得為自己的將來做謀劃,於是也自動分成了三派。第一派自然是支持大公子陶商的,便是糜家,也就是糜竺與糜芳兄弟二人,第二派是支持二公子陶應的,是陳家,也就是陳珪、陳登父子,第三派則是對陶謙忠心耿耿的人,代表人物就是曹豹。也正是因為曹豹對陶謙的忠心,使得徐州軍權才能大半掌握在陶謙的手中,否則的話,徐州早就易主了。

這一次,管亥大軍突然從泰山出,北上青州,一路之上幾乎沒有抵擋。如此一來,北海相孔融大為震驚,其更是深知州牧劉虞內政雖強,但對於行軍打仗不在行,而管亥的十萬大軍更不是一個的平壽城所能抵擋的,於是,經過一番考慮之後,孔融寫了三分求救信,分別送給劉備、曹操與陶謙處。

三分求救信,引來了兩場爭論,便是兗州曹操與徐州陶謙,爭論的主題自然也就是究竟要不要派兵前往青州?

這一次爭論的主角,除了糜竺與陳登之外,又多了兩人,自然就是陶商與陶應。既然是爭論,自然就有兩種不同的意見,或者出兵,或者不出兵,讚成出兵的是陶商與糜竺,反對出兵的是陶應與陳登。

兩個兒子當中,陶謙稍稍偏向二子陶應,卻也並非太偏。是以,如果二子就這麼等陶謙病死,那麼陶應接掌徐州的可能性就大一些,這自然是陶商與糜竺所不願看到的,陶應一旦接了徐州牧,陶商雖不說性命能否保得住,最低也會被驅逐出徐州的,但是糜家卻是會更慘。糜家與陳家有宿怨,陶應繼位,陳家自然得勢,陳登絕對不回複放過打壓糜家的機會,還有一點,那就是陶應早就垂涎糜竺妹糜蘭的美色,是以,為了糜家的前途以及糜蘭不落入陶應之手,糜家隻有一個選擇,那就是不遺餘力地將陶商推上徐州牧的位子上,眼下北海求救便是一個好機會。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徐州的兵權一共掌控在兩個人的手中,其一是曹豹,乃為陶謙心腹,握兵十之六七。再者就是糜芳,乃糜竺之弟,支持大公子陶商,握兵十之二三。因為有糜家的支持,陶商也曾多次在糜芳的帶領下,到軍營中裝模作樣地吃過幾次飯,是以徐州軍很多都知道陶謙的這位大公子的。

但是,單單讓徐州軍知道陶商之名還不行,軍人所敬服的是英雄,是能夠帶領他們所向披靡的英雄,是以,陶商現在所差的就是一兩次軍功,隻要能有軍功,陶商就能輕而易舉地贏得徐州軍的擁戴,到時候就算陶謙不然陶商做徐州牧都不行。可是,立軍功何其難也,上一次,陶商好容易討了個機會,率軍前往剿滅徐州的黃巾餘孽,誰知道,還沒等陶商率軍到達黃巾餘孽所在的山裏,張闓便已經派人送來了降書。

後來,每當陶商想起這件事情,就想扇張闓的耳光。雖然平定徐州境內黃巾的結果達到了,但是畢竟是張闓主動投降的,說白了就是因為徐州丹陽軍的威名在外,或者說曹豹的威名,陶商沒有弄上半點軍功。

這一次,北海求救,陶商頓時為之精神一振,經曆了上一次張闓的不戰而降,陶商認為黃巾餘孽皆是一群烏合之眾,不堪一擊。陶商哪裏知道管亥是劉備為了輕取青州而安插在泰山多年的一顆棋子,不但管亥此人武藝高強,軍有戲忠這個秘密軍師相助,不要說是他陶商,就算是曹操來了,一時不備之下也是少不了吃虧上當的,但是陶商卻認為這是上天賜予他的得軍功而成為徐州牧的大好良機,是以從得到北海求救之後,他便與糜竺一力要求率軍前往,理由很簡單,唇亡齒寒也,黃巾軍一旦攻克了青州之地,下一個目標很可能就是徐州了。

當然,二公子陶應與陳登自然是不希望陶商能夠率軍馳援青州了,其實,陳登也算是足智多謀之輩,隻不過他也同樣不知道管亥的黃巾大軍進犯青州的背後,隱藏了一個很深的陰謀。如果陳登知道管亥的這次行動乃是燕王劉備暗中指使,如果陳登知道管亥軍中還有一個神秘的軍師戲忠,他一定會極力讚同陶商掛帥出征的。

糜竺說道:“主公,六年前,燕王劉備率諸軍橫掃黃巾,張角兄弟皆已伏誅,黃巾大勢也隨即土崩瓦解。其後,各地雖仍有黃巾餘孽四下活躍,然卻不成大器也,最多不過三兩萬人。然而此次進犯青州者,乃昔年張角麾下頭號大將管亥也,此人武力非凡,更是極善用兵,手下有十萬之眾,若是主公不派兵救援,則青州劉虞必難抵擋。若是坐視管亥占領青州,則其實力更甚,徐州之危也就近也,是以,竺認為青州非救不可。”

糜竺的話剛說完,陳登便輕笑一聲道:“子仲之言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