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蜀漢建興十七年夏六月,西蜀丞相諸葛亮大破魏國太尉司馬懿於渭水,平定雍涼二州。
東吳三軍大都督陸遜聞探馬報知消息,聚多官於襄陽商議,曰:“曹魏丟了西北廣地,猶損一臂也。且淮南內亂方平,中原元氣盡失。吾欲趁機北進,不知諸公何意?”
中書郎董朝曰:“曹魏雖有南北之失,然根基未損。中原富庶之地,可耕之田,歲產萬斛;可征之丁,不下百萬。值此春夏旺季,青苗遍野,雨水頻多,不宜征伐,恐天怒人怨。”
遜曰:“公所慮是也。然曹魏損兵折將,新城之時,折卻五、六萬;雍涼之敗,損有十一、二萬;淮南之亂,失去五、六萬。如此計算,不下二十萬,彼一時必征兵不及。況西蜀之勢,咄咄逼人,各處關隘、要路,需分兵把守。今宛城(南陽郡的治所)僅屯軍四、五萬餘,隻恐來援之兵,亦是杯水車薪。不必憂慮。”
偏將軍、亭侯程谘(程普子)又諫曰:“吾聞兵不在多寡,在於將帥之謀耳。宛城領軍守將鍾會,典綜軍事,參同計策,料敵製勝;又有大將陳泰、太守蔣濟輔之,雖僅五萬兵,恐取不易。”
遜笑曰:“鍾會或有小智,足馭萬軍,然東吳無人耶?將軍不必遲疑。吾意已決,當表奏陛下。”遂不聽眾人勸阻,遜即申表請奏,權覽奏準請。
遜領旨大喜,凡軍器糧草,籌備妥當,便調兵伐魏。
命太史亨為前部先鋒,領軍五千先行;朱桓為前部都督,朱異、韓綜為副將,領軍兩萬合後;陸遜並薛瑩(薛綜子)、呂據、諸葛恪(諸葛謹子)、陳表、全琮、於詮、淳於丹、朱據等將佐數十員,引大軍七萬,接應而來;周胤、陸抗(陸遜子)總督後軍糧草。
遜又令賀齊、呂岱守襄陽,潘浚守新野,陸凱守樊城,各處關隘嚴加戒備,於吳主孫權嘉禾八年六月,擇定吉日,舉兵出征。
魏軍細作飛報宛城太守蔣濟,曰:“東吳陸遜起兵十萬,分三隊,向宛城殺來,今先鋒距此不足百裏矣。”
蔣濟聞訊,一麵表奏洛陽,一麵急召鍾會、陳泰計議,會曰:“可差軍卒於宛城南路兩邊,草高林密之處,多插旌旗,以為疑兵,吳軍若至,必不敢輕進,吾等可安心準備,來防大軍。”
陳泰曰:“此乃緩兵之計,時辰見久,吳軍必有發覺。”
鍾會笑曰:“可在旌旗之後,埋伏大軍,彼若破吾疑兵,即可揮軍殺之。豈不聞兵法有雲:虛則實之,實則虛之。東吳不能辯吾虛實之計,必中埋伏也。”
二人聞言拜服。
蔣濟遂遣副將王買,領軍一千,於路布置,再遣哨馬,往來探報。鍾會、陳泰各引軍三千,離城三十裏埋伏。
原來“宛城”如其義,四方高而中央下,西、北、東三麵環山,南麵為平川大路,形如盆地,吳軍欲進,必取南路而來。
司馬懿聞南陽飛報,驚慮昏厥,眾人救起,半響方蘇,其子司馬昭勸曰:“宛城雄兵數萬,更兼鍾會智勇,父親不必憂慮,某以性命擔保南陽不失。”
司馬懿聞言,漸漸心安,隻遣心腹小卒往來傳信。
卻說東吳太史亨領軍即至,前方探馬來報:“前路兩側,密林深處,有許多魏軍旗幟。”
太史亨疑曰:“此乃伏兵,不可妄進。”於是急令大軍駐紮,刺探半日,不見動靜。
後軍朱桓人馬早到,太史亨奏曰:“前路多見魏軍旗幟,不敢進兵。”
朱桓亦疑,令曰:“可遣弓箭手射之,軍卒執長戟,刺撥草叢,以防伏兵。”太史亨領命,即令副將陶睿引三百弓手,向林中旌旗處齊射,但見鳥驚獸走,哪裏有伏兵?
太史亨大怒,曰:“此乃魏軍詭計,害我遲延半日,如何能忍?”遂令大軍疾行,朱桓隨後接應。
正走間,忽聽兩下炮響,路旁旌旗四起,萬箭射來。
太史亨大驚,急命眾軍退走。
前邊一彪軍馬殺出,為首大將鍾會。
亨怒其詭計,挺槍躍馬,便來廝殺,鍾會渾然不懼,二將戰有三十餘合,東吳後軍大亂,太史亨斜眼觀看,早見陳泰驅兵殺來,亨前不能進,後不能退,被困核心,隻好拚命敵住,吳軍勢危,漸漸不敵。
忽聽重圍之外,鼓角大震,喊殺聲起處,一將拍馬殺入,正是朱桓。太史亨大喜,二將合軍一處,並力殺透重圍。後邊大軍趕來,兩家軍馬混殺一陣,各自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