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書友何為隱的點評,也謝謝各位書友的支持!)
卻說孔明自得了三處關隘城池,心中稍定。
一日,帳中議事,諸葛瞻進言曰:“三處險要皆已平定,當揮軍拓域,早下雍涼,以為養兵納糧之要地。”
孔明曰:“其言是也。目下南安郡最近,且錢糧甚厚,理當速取。”
趙統請曰:“某願領精兵五千,便取南安。”
羅晟、馬岱亦爭曰:“前次大戰,皆逞眾將軍之能,吾等願為丞相分憂。”
孔明笑曰:“諸位將軍不必爭執,吾已算定。”
於是調兵取南安,遣趙統為先鋒,引軍三千,至渭水之北下寨,差馬岱、吳懿引軍一萬,至渭水之南下寨,留吳懿、廖化守天水,孔明又各囑其計,乃自引大軍以為後應,襲奔南安。
且說南安太守程釋,早聞司馬懿大軍敗走,曉夜不寧。每日遣哨馬打探天水虛實,知孔明屯十萬大軍於彼,心內焦灼,遂與大將池楨計議曰:“蜀軍精勇雄壯,孔明奇智異謀,更兼關、趙等輩皆虎將之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司馬懿十餘萬大軍尚不能敵,吾等僅憑小郡萬餘軍馬,如何能守?不若早降,免為枯骨。”
池楨聞言,厲聲曰:“吾等食大魏俸祿,卻不效臣仆之勞,天理難容。”
程釋心懼,好生安慰,曰:“將軍勿怒,吾一時失言,隻恐牽累百姓。”
池楨曰:“司馬太尉雖敗,然中原雄兵百萬,資物錢糧用之不竭,此乃一時之失,來日大軍必會複來。隴西與南安隔水一望,今可修書連為一家,以為犄角。”
程釋從其言,即修書一封,遣小校送與隴西太守寧禮。
寧禮接程釋來書,亦整軍備戰。
忽一日,小校來報:“孔明拔大軍朔河西進,今先鋒趙統,已到渭水北岸紮寨。”
程釋大驚,急問對策。
池楨曰:“太守勿驚,憑某手中大刀,定要殺盡蜀軍,令其不敢斜視南安。”原來池楨善使三尖大刀,遠近無敵。
程釋遂令池楨引軍三千,來戰趙統。
兩軍對圓,楨提刀出馬,叫曰:“小兒無知,孔明安在?”
趙統大怒,叫曰:“匹夫狂妄。”拍馬上前,二將戰在一處。
不三五合,池楨漸漸心虛,虛晃一刀,撥馬便走。趙統掩軍追殺,斬首數百,繳獲頗多,直衝至南安城下,方令三軍徐徐退回,城中魏軍竟不敢追。
池楨敗歸城內,麵如土色。回報程釋曰:“蜀將勇悍,隻可固守,以待外援。”
程釋依言,修城整軍,等候數日,仍不見蜀軍攻城。
二人大疑,遣細作前去查探,回報說:“蜀軍於渭水南北兩岸紮寨,在水緩之處搭設浮橋,正欲運攻城器械過河。”
二人聞言悚懼,程釋曰:“今夜可劫北寨,燒絕浮橋,斷其來路。”池楨然其說。
是夜,池楨點兵三千,暗開南門,奔蜀寨而來。但見蜀營燈熄人睡,並無準備,池楨大喜,縱馬執刀,揮大軍闖入蜀寨。蜀軍大亂,人不及甲,馬不及鞍,被魏軍衝殺,四下奔走。
池楨因尋不見趙統,急引軍往橋頭而來,欲待放火時,早望一人,盔歪甲斜,托槍而走,不時回頭驚望,乃是趙統。
池楨見趙統未乘坐騎,大喜,思曰:若斬此人,勝燒橋十倍。遂大喝一聲:“小兒哪裏逃。”引大軍衝上浮橋,追至對岸,不見人影。
忽聽四下炮響,鼓角喧天,上遊馬岱,下遊羅晟,引大軍殺來。
池楨疾呼曰:“中計矣,早退。”魏軍大亂,背水而走,因有浮橋在彼,皆無戀戰之心,隻顧奪橋逃竄,自家軍馬踐踏擁擠,落水溺亡者無數。
池楨不能過,揮刀斬殺數名軍卒,方搶上浮橋。看看漸至北岸,火光大亮,一彪軍馬攔在橋頭,為首大將銀槍白馬,乃是趙統。
統喝曰:“汝等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還不早降。”
池楨大吃一驚,曰:“何期趙統在此。”催馬向前,便要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