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 襲三城眾將運籌 定二州孔明帷幄(2 / 3)

趙統看得分明,張弓一箭,射穿咽喉,池楨屍身墜於渭水,餘者皆豈饒性命,哭拜請降。

蜀軍大勝,俘虜千餘,大軍皆過浮橋,屯於北岸。

原來此乃孔明之計,引誘魏軍出城,前者橋上逃走之趙統,乃是使人假扮,黑夜之中看不分明。趙統卻引精兵伏於寨外,一截魏軍,二防隴西救兵。

孔明大軍即到,按功賜賞,計議進兵,時夏侯霸在側,朗聲曰:“某等五位兄弟,自從降蜀,寸功未立,今願憑三寸之舌,說降二郡,不知丞相意下如何?”

孔明聞言大喜,曰:“吾撥軍馬保護,可使汝等兄弟同去。”

夏侯霸曰:“吾與兄長夏侯衡足矣。”

孔明置酒相送,曰:“若得二郡,將軍大功。”

夏侯霸遂同夏侯衡至南安城下,喚太守程釋答話,霸曰:“今司馬弄權,棄雍涼於不顧,池楨已亡,程太守獨力難支,還不快降。”

程釋聞言大驚,於是喝令軍卒大開城門,手捧印綬,親自請降。

孔明引大軍入內,張榜安民,府內落座,奉茶畢,夏侯兄弟二人請辭,欲往隴西。

程釋忙曰:“吾本欲早降,奈何池楨恃勇欺主,不得已耳。吾素與隴西太守寧禮交厚,今可修書一封,勸其歸降。”

眾等大喜。

書畢,夏侯霸與夏侯衡攜書至隴西,稱有機密事稟告,太守寧禮接入。

霸奉書曰:“今南安太守程釋有書在此,望公早做謀斷。憑一孤城之險,何以抵萬軍之勢,滅亡之道,公不足取。”

寧禮聞言觀書,憂慮遲疑,沉吟不語。

夏侯衡勸曰:“司馬氏縱權引禍,謀害肱骨良臣。某等曹氏宗族,尚不能奮力回天,肝裂心粉,皆投明主,欲報世仇。況公僅有一城之地,司馬懿棄之在先,公做何憂慮?”

寧禮歎曰:“非吾不盡人臣道,奈何奸佞成勢耳。可憐一城百姓,有何罪過?”遂取兵符印信,交與夏侯兄弟二人,命大開四門,城上懸白旗而降。

夏侯霸與夏侯衡奔至南安,具稟前事,孔明大喜,即令吳懿、蔣舒引軍三千,前去納降。二郡既平,孔明仍令程釋、寧禮為二處太守,二人之子入成都,隨軍辦事,並分遣蔣舒、霍戈輔之。

諸事妥當,孔明問眾將曰:“雍涼一路,諸郡皆平,唯金城郡、姑臧二處甚遠,不曾攻取,眾將何意?”

行參軍、諫議大夫杜微曰:“金城、姑臧二處乃僻鄉窮野。吾聞二處,城坍地荒,不服王化,吾意棄之,免為累贅。”

行參軍、昭武中郎將胡濟聞言,高聲曰:“不可,此乃誤國之計也。金城、姑臧乃北進之要衝,防羌胡之重地。雖苦窮無資,皆因民為官虐,人禍所至,若遣賢者以居之,內治庶民,外安羌胡,產良馬以資軍用,招勇壯而立國威,則內外盡服,實為萬世之功也。”

孔明聞言,思量片刻,曰:“今十數萬大軍,征伐已兩月有餘,糧草看看殆盡,時下春夏之際,又無處征糧,大軍不宜遠行。”

語未落,一人喝曰:“丞相勿憂,某隻領精兵五千,便可破城取地。”

眾人急視之,乃馬岱也。

孔明大喜,曰:“將軍自幼隨孟起(馬超)鎮守西涼,深知地理人事,吾可托付。”孔明遂集三軍之精壯勇悍,得五千精銳,命傅儉為副將。

臨行,孔明置酒囑馬岱曰:“大小諸事,全憑將軍一人便宜自斷,不必奏請,隻待將軍功成。”馬岱、傅儉飲酒拜別。

於是孔明分撥眾將,平定遠近州縣府衙,設州官縣令,登戶造冊,以為長久之計。

卻說馬岱引軍,曉夜投金城郡而走,路遇難民,岱遣小卒引至馬前,問曰:“何故奔走?”

內中一人對曰:“吾等皆從金城而來。太守昌鴻平日盤剝百姓,自肥家私,不思效國,今聞大軍到來,乃遣兵抓丁,充為大軍。吾等不能活命,逃難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