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荀彧、郭嘉、荀攸、孔融、賈詡等人趕到司空府大堂中時,曹操已經在公案後麵的案上跽坐等候多時。
眾人拜見了曹操,又和曹昂寒暄了幾句,方分兩班在大堂兩側席上跽坐。其中荀彧、孔融、賈詡三人依次在東邊席地而坐,而曹昂、荀攸和郭嘉在大堂西側跽坐。
曹操待眾人坐定,才開口說道:“剛才有細作來報說劉備逃到易縣投奔袁紹,和許攸、審配、郭圖等人一道勸袁本初南征討孤。袁紹決意起兵,並派顏良、文醜為先鋒領前軍朝黎陽進發。”
孔融聞言,吃了一驚。荀彧、郭嘉、荀攸和賈詡四人皆麵不改色,似乎像沒聽說這事一樣。
曹操又道:“袁紹在起兵前,又讓陳琳寫了一篇檄文,將孤祖宗三代皆罵了一遍。”言訖,從公案上拿起那篇檄文,同時吩咐曹昂:“你當著眾人的麵,把檄文再念一遍!”
曹昂不敢不從,隻得起身走到曹操麵前,接過檄文,並站在台階上,像上次在臥室裏那樣讀了一遍。讀完之後,便將寫有檄文的白絹交還曹操,隨即轉身走下台階,返回席上坐定。
曹操這時開口對眾人道:“常言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淹。袁紹既然要來,那孤當奉陪到底。”
話音方落,隻聽見堂下一個年紀約莫四十六歲的儒士說道:“司空且慢做決定,且聽在下一言!”
堂下說話之人不是別人,正是少府孔融。
這孔融字文舉,乃豫州魯國人,是孔子二十世孫。他幼時經常和眾兄長一道吃梨子,總是主動吃小的,將大的梨子讓給兄長吃。其父孔宙詢問緣故,他回答說自己是年紀小,自然應當吃小的。孔宙聞言,誇他很會做人。
孔融頗有文才,為時人稱道。長大之後曾任北海相。後來袁譚引兵犯青州,孔融抵擋不住,逃到許都,被朝廷任命為將作大匠,不久又升任少府。
曹操剛才聽見孔融要他且慢做決定,不禁皺了皺眉:“文舉有何話說?”
孔融道:“袁紹勢大難敵,司空不可與他爭鬥,最好遣使求和。”
曹操問“為何?”
曹昂也道:“我軍能戰之士,也有數萬,且有迎奉天子之名,占著道義。何必議和?”
孔融道:“袁紹已據冀、青、幽、並四州之地,有精兵數十萬人,可謂地廣兵強。他手下田豐、許攸二人,乃多謀善斷之人,為其謀劃;審配和逢紀兩人,也是忠義之士,替他理政;顏良、文醜等將,皆勇冠三軍,為他帶兵征戰沙場。其餘如張郃、高覽等人,也非泛泛之輩。袁紹有這些人輔佐,如虎添翼。曹公如何能鬥得過他?”
曹昂正欲說話,忽聽見荀彧嗬嗬笑道:“彧以為袁紹雖強,卻難與曹公匹敵。”
孔融訝然問道:“文若何出此言?”
荀彧輕搖羽扇,不緊不慢地說道:“袁紹兵雖多,卻軍紀不嚴,號令不明。田豐雖多謀善斷,卻過於剛烈,時常冒犯袁紹,為其主所不容;許攸貪財,又不會做人,有被人陷害之險。審配辦事專斷,卻無謀略;逢紀雖處事果斷卻剛愎自用。審、逢二人與許攸不和,要是留下來處理後方事務,一定會抓住許攸的把柄陷害他。許攸得知自己被人陷害,一定會背棄袁紹而去。”
他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至於顏良和文醜,不過是兩個有勇無謀的匹夫罷了,我軍一戰就可將他們生擒。”
孔融聞言,道:“文若先生未免過於樂觀。”
曹操問郭嘉:“奉孝,孤打算起兵討袁紹,奈何勢力不如他,力有不逮。剛才孔文舉建議孤向袁紹求和,閣下有何高見?”
郭嘉輕咳一聲,緩緩說道:“當年漢高祖和項羽爭鬥,最終得勝,是因為高祖多智而項羽有勇無謀。現在袁紹雖強,如往日之西楚霸王,卻不如主公,並不能對君怎麼樣。”
“是嗎?”
“不錯。”郭嘉道,“袁紹那廝對主公有十敗,而主公對他卻有十勝。”
曹操“哦”了一聲,道:“願聞其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