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痛失江西(上)(1 / 2)

1

元璋一聽劉基又有一議,隨即言道:“伯溫先生既有新的想法,請現在就說出來,隻要覺得先生說得對,本帥無不聽之!”劉基言道:“龍灣這一仗,上賴主公英明、下靠將士用命,這才殺得漢軍落花流水、大敗而回。想那陳友諒此時已是喪魂裂魄,定然是逃回江州休養無疑了。我全軍上下現在士氣正旺,宜趁勝追擊,不給陳友諒一個喘息的時間,盡快收複太平至安慶一線,甚至可視情況一直打到陳友諒的老巢江州,以便使我軍取得更大的戰果!到那時,主公再設慶功宴不遲也。”

元璋聞言甚喜,剛要表態,隻聽徐達接了上來:“兵法雲‘窮寇莫追’,正指此時也。前者,我軍取得九華山大戰的勝利之後,陳友諒不但沒逃回江州休養,而是隨即點動更多的兵馬反過來奪了我軍的池州至太平諸城。此番陳友諒雖然大敗而回,又有誰能保證他這一回不照樣很快殺一個回馬槍呢?因此,我們不能不防也!”

元璋心中清楚,徐達此話,並非他畏敵不前,而是一種非常實在的考慮。加之,徐達以為劉基剛到,並不一定了解九華山大戰及以後的一些情況,因此講出來,也是為了提醒大家的注意罷了。

不料劉基馬上接了上來:“伯溫雖然來的時間不長,但九華山之戰以及以後的一些情況均已了然在胸。徐元帥不必擔心,要知道彼一時此一時也。九華山之戰隻能說是傷及了陳友諒的皮肉,而這一次,則是傷及了陳友諒的筋骨。有道是‘跌打損傷一百天’,陳友諒一時半會是斷然回不過神來,所以此時不但不是窮寇莫追,而應該順勢而為、一鼓作氣趁勝追擊也!”

劉基這裏以人體所受的傷痛比喻了精神上所受到的創傷,的確很是妥當。此時,剛剛歸降張誌雄走上前來,對著元璋言道:“啟稟主公,伯溫先生所說,誌雄以為甚是有理。以末將對陳友諒的了解,此人實在是一個不服輸之人,隻要不傷筋動骨,他一定還是要反撲的。但這一次確已傷了他的筋、動了他的骨,不僅損失了大批的人馬、戰船、物資,而且末將親眼看到,他的兩名義子,在龍灣已被我軍砲火擊斃。這兩個義子名蘇大林、蘇小林,已經跟隨他多年,父子間情同骨肉,陳友諒人雖然粗暴,但情感上還是相當脆弱的,這一次對他的打擊一定不小。因此,末將讚同伯溫先生的說法,此時我軍宜順勢而為、一鼓作氣、揮師西進。如果陳友諒仍派祝宗援將軍鎮守安慶的話,末將可試與祝宗援勾通,勸他向主公打開安慶城門也!”

元璋聞言,不禁大喜,於是不再猶豫,隨即命徐達為征西主帥、常遇春、康茂才為副帥、康茂才並且兼統水師,率水陸兩軍共二十五萬,浩浩蕩蕩開離應天,一路向西殺去。

友諒方麵,這一次可被劉基算準了。換乘小舟逃離應天大勝港之後,一路之上,可苦了那些槳手,友仁、友貴兄弟倆手舉皮鞭一個勁地督促槳手們快劃,直到身後沒了朱軍船隊的影子,大家這才慢慢地放下心來。

友諒一直坐在大林兄弟倆的遺體旁,緊緊拉著大林、小林一人一隻手,一刻也沒離開,歐普祥、胡廷瑞、康泰及友仁、友貴等則一直陪伴在友諒的身邊。直至過了采石磯,靠近太平城的時候,後麵的張定邊和祝宗援率領的數百條戰船這才追了上來。

友諒想到,當年自己在陳蓬山剛剛起事之時,小兄弟倆隻有十三四歲,是自己的恩師蘇老先生將他倆一手托付給我、並拜我為義父。八、九年以來,一直跟隨著我寸步不離,無論從文還是事武,小兄弟倆都是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從不要我操半點兒心。也許是從小失去父母的緣故吧,小兄弟倆處處顯得格外的懂事,這次在龍灣,要不是小兄弟倆挺身而出,那現在躺在這船艙之中的應該是我,而不是這小兄弟倆了。

我作為他們的義父,平時一直忙於其它事情,竟然連年已二十二、三歲的人,需要盡快幫著他們娶妻成家的大事都給耽誤了,想到這一點,真的是愧對他小兄弟倆、愧對蘇老先生呀!

從蘇大林、蘇小林小兄弟倆的死,友諒又想到了這次的龍灣大敗。四十萬大軍哪,估計現在剩下十萬都不到,一千多艘戰船哪,現在隻剩下三百多條。這一次大敗,也許算得上是我陳友諒從軍以來碰到的最大的一次失敗了!

友諒現在真的很恨自己,事先定邊和黃昭曾再三相勸,勸我不要輕信康茂才,可是我聽不進呀,當時,怎麼也想不到多年前的故人會來騙我!這下子可好了,不僅定邊和黃昭心中會有想法,朱和尚這小匹夫現在肯定是笑彎了腰、肯定在大擺他的慶功宴,康茂才這雜種肯定成了朱和尚的大功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