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龍灣大敗(上)(1 / 2)

1

朱元璋通過探哨得知陳友諒稱帝不久便親率四十萬大軍殺奔應天的消息之後,心中不免有些驚慌,這一日正在自己的太平興國翼元帥府之內召集李善長、徐達、劉基、常遇春、宋濂、章溢、葉琛等眾文武一同商討禦敵之策。

元璋自被韓林兒的大宋政權授予左副元帥之後,於至正十六年三月攻克集慶,迫使元廷水軍元帥康茂才等歸降,為了表明自己是“上應天命”的真龍天子,旋即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並在應天城中設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任元帥。采納了名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著力於鞏固以應天為核心的基地,不斷地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十六年七月,元璋方被手下眾文武奉為吳國公。

此刻,眾文武麵麵相覷、多數麵露難色。覺得陳友諒兵勢正強,總兵力數倍於我,實難抵禦,主張放棄應天,暫避一時而保存實力者有之;覺得陳友諒最終難以戰勝,不如早日歸順,主張現在就投降者有之。就連一向被元璋視為文武兩方麵依靠的李善長和徐達也一時沒了聲音。

元璋一見,心中也自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正在為難之時,隻見元璋的右首一位麵目清瘦、年已半百之人一下子站了起來,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劉伯溫。

劉伯溫、名基,江浙等處行中書省處州府青田縣人氏,幼讀詩書,二十三歲時進士及第,赴大都會試之時因作《龍虎台賦》而一賦成名。二十六歲時赴江西行省,任瑞州高安縣丞,後一度歸隱鄉裏。三十八歲時入杭州,為江浙行省儒學副提舉兼考試官,後任行省都事、郎中等,因得罪上司,被羈管於紹興。其後雖然複職,然劉基心灰意冷,四十九歲再度歸隱。今年三月,元璋聞其名後,再三著人邀請,年已半百的劉基這才和宋濂、章溢、葉琛等名士同赴應天,加入了元璋幕中。

劉基入幕之後,即向元璋呈獻“時務十八策”,十八策略雲:一、滅陳去張,二、剿滅方國珍,三、屯兵以自養,四、勿過度擾民、過度使用民力,五、嚴肅軍紀、治軍有方,六、糧草供應之對策,七、水戰、火戰之配合,八、堅城固守與棄城引敵,九、疑兵計與反間計,十、儒學教化,十一、農田水利之構建,十二、招賢納士之標準,十三、軍中將領之俸祿,十四、刧寨與反刧寨,十五、謀士參議製,十六、屬官編製,十七、北伐,十八、定都。元璋覽畢不禁大喜,深感此十八策均屬應時要務,遂確定了“先滅陳、後攻張、統一江南,再北上滅元”的方略,其它各項,亦逐一采納並實行之。自此,劉基倍受元璋寵信。

此刻,隻見劉基向著在座眾文武掃視了一眼,隨即走到元璋麵前,對著元璋言道:“伯溫請元帥下令,凡主張逃跑或投降者,一律斬無赦!”此語一出,四座皆驚。隻見剛才提出放棄應天和主張投降的文武一個個臉上都呈現出尷尬之色,大堂之上迅速變得鴉雀無聲。

元璋聽了,精神為之一振,不過他並未開口,他要靜靜地聽著劉基的下文。

果然,劉伯溫又一次對著大堂上的眾文武掃視了一眼,隨即言道:“誠然,如果僅僅從兵員數量上來看,陳友諒來犯應天的人馬總數為四十多萬,我軍在應天一帶眼下隻有十多萬,敵軍處於優勢、我軍處於劣勢,這一點是實。但自古便有‘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之說,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者更是不勝枚舉。當年,曾以此應天為都的東吳,在吳蜀聯軍都督周瑜的統帥下,以名揚千古的赤壁之戰,殺得曹孟德百萬大軍灰飛煙滅,便是最好的證明,這是我要說的第一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