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小雲和戚繼明臨時駐防台州,一邊修築關隘城池,一邊操練整編軍隊。經過近半年的修繕,台州的城防儼然塞外的長城,固若金湯;同時,他們又在本地的漁民中招募了大量的水勇充實部隊,使之水陸結合,齊頭並進。忙忙碌碌中,不知不覺已到了來年的暮春時節。江南的春天是絕美的有詩為證: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這一天,小雲正與戚繼明在桃渚檢查城防設施,忽然接到浙江巡撫肖萬春的緊急告急文書:稱倭寇萬餘人突然襲擊了寧波府舟山外圍的金塘、瀝港幾個墟鎮,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苦不堪言,紛紛逃難到內地。倭寇大張旗鼓,氣焰囂張,欲有侵犯內地的跡象。
小雲和戚繼明不敢怠慢,連夜移營拔寨,分水陸兩路往舟山而來,意欲對倭寇形成合圍之勢。陸路由戚繼明率領,經寧波往舟山,從瀝袁門、西堠門進攻盤據在金塘島、瀝港的倭寇,並與屯守在龍山、郭巨的寧波巡檢司幾處人馬互為聲援。水路則由小雲率領,沿海路往舟山斷敵退路。他們這支部隊素有夜戰的習慣,駐防台州以來,大大小小的仗打了幾十場,一直是所向披靡,令倭寇聞風喪膽。倭寇大多是流寇,聽不得風生水響,往往一等他們趕到,便早早溜之大吉,令他們白白貽誤戰機。
其實,舟山群島的倭寇由來已久。早在元代,元世祖忽必烈聽信高麗人趙彝之言,於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至元十八年兩次遠征日本,結束了兩國自三國到唐、宋以來相對友好關係,開始了敵對狀態,進而東南沿海開始出現倭寇。到了元末明初,由於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人所部多有水師,而他們在被朱元璋消滅後,部下頗有逃至海上在兩國間以走私和海外貿易為生的,於是朱元璋在消滅南方敵對勢力準備北上滅元前,很擔心南方敵對殘餘勢力勾結倭人入侵沿海,因此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年、三年、五年數次遣使去日本交好,但日本這時正好處於南北朝交戰時期,道路為南朝所斷,朱明交好的意圖未成,因此開始實施海禁政策。到後來日本南朝為北朝所並吞,有相當部分武士成為了為浪人,部分浪人則淪為了海盜,前來騷擾中國沿海。倭寇的出現,使得明政府逆潮流而動開始全麵實施絕對禁止民間海上貿易的海禁政策。洪武七年,撤銷自唐朝起就擔負著海外貿易功能的浙江明州市舶司,浙江官方海外貿易市場徹底關閉;十四年,“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此刻連素與明朝交好的東南亞各國也不能來華進行貿易及文化交流了;十九年,廢昌國縣;二十年,強行將舟山島及其他四十六島(山)的居民全部遷入內地;由於這些大島嶼承擔著交通樞紐和市場、補給等作用,在失去了這些重要生活補給場所後,導致舟山群島大小數百島嶼相繼被棄,可這些島上房屋、道路、水利等生活甚至軍事設施卻都一應俱全,放棄這些島嶼客觀上給走私集團以及海盜的產生提供了條件極好的溫床,如果這些島嶼當初不被廢棄,居住著大量百姓並部隊駐紮,倭寇們要想在沿海地區找個隱蔽而可靠的落腳點,可以說是很困難的。而現在隨便找個島嶼就可以馬上入住,連建設都不需要,又由於完全沒有明軍和百姓存在,所以相對很隱蔽,幾乎沒有情報外泄的擔憂,這又怎麼不叫他們欣喜若狂呢。
暮春時節,天氣乍暖還寒,海麵上月黑風高。小雲率領二千士兵乘著自製的二十多艘巨大的木帆船揚帆起航,悄悄往舟山外洋駛去。小雲站在旗艦上,海風鼓動了征袍,呼啦啦直響。駐目遠眺,近處星星點點的燈光如熒火般漸漸地遠了,四下裏黑黝黝的一片,黛墨的海水在腳底翻滾、嗚咽著,既或有一隻水鳥驀地從船頭掠過,叫人為之一驚。東海海域,暗礁密布,淺灘激流比比皆是,行船猶如在峰口浪尖,幸而招募了這許多暗熟水性、風向的水勇。他們都有著幾十年的出海打漁經驗,如今雖然不能打漁了,但是保家衛國、同仇敵愾的豪情令他們不能自已,“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的人民都有著極其樸素的民族情結。
夜半時分,海上忽然刮起了一股強勁的東南風,這可是行船的好時機。這些六桅的大家夥,便紛紛鼓起了滿帆,於是艦隊乘風破浪,風馳電掣一般行駛,耳旁隻聽得呼呼風聲和水響,雖然士兵暈船嘔吐不止,大家還是竭力支持下來。及至第二天中午,龐大的艦隊終於抵達舟山外海的俞山外洋。小雲取了單筒望遠鏡一看,“我的媽呀!”舟山灘頭洋麵上密密麻麻地停泊著倭寇的大小艦隻足有一百多艘,看來,今天可是一場惡仗呀!現在的倭寇可不比往日了,他們與安南寇、滿剌加寇、佛郎機寇等等海盜合流,采購了他們國家先進的軍火,一些艦體上都裝備了佛郎基炮,有的還配備了火槍。這幫家夥如今人多勢眾,兼並了東南沿海幾股勢力龐大的海匪,其中主要是福建的李光頭和安徽的許棟,還有後來居上的汪直。這些海匪雖然各自為政,屬烏合之眾,但勢力不容小覬。尤是這汪直可不得了,他可是海匪走私集團的領軍人物,他在日本薩摩州浦津建立了國號為“京”的屬國,自稱“徽王”,封日本浪人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為將軍,並派遣爪牙侵占了舟山沿邊的邵呑、吳家山、柯梅山等地作為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