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神秘的忍者(1 / 2)

台州兼得山海之利,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稱,海岸曲折,山奇水秀,風光旖ni。唐代大詩人杜甫以“台州地闊海溟溟,雲水長和島嶼青”的詩句來描述台州獨特的自然風光。

放眼台州古城,連綿逶迤的古城牆,猶如塞外江南。時而騰飛盤旋,時而俯衝直下,時而龍行虎步,時而顧盼留連。城頭薜藜攀牆,城外林木蕭森,箭垛馬道,其勢如雲,真有“雄關漫道真如鐵”的氣勢。城內古跡頗多,城東有煙霞閣,其閣淩虛高聳,氣勢巍偉。城牆邊有景色旖ni的東湖,似一顆明珠鑲嵌在古老的台州城中心,湖邊亭台綿連,水光灩瀲,綠樹如陰,素有“四壁雲山天上下,一亭風月水中央”、“四麵軒窗宜小坐,一湖風月此平分”之譽。

站在古老的城牆上極目遠眺,隻見古城群山環抱,一水對開。東麵巾山玲瓏,古塔巍峨;北麵環背白雲山,山間飛青疊翠,淡霧輕雲;括蒼山雄踞於西南,靈江遙接於東海,使人心胸疏蕩,視野開闊。折而西向,滿眼鬆柏蒼勁,萬木青蔥,雉堞時仄時曲,嵐氣隨至隨消。

這是一個月掃峨眉的冬夜,濱海的古台州城一片寧寂。城內四下裏燈火闌珊。經過此次倭寇肆意的浩劫,城內大小商號一早便關門閉戶,街衢巷陌千瘡百孔,到處顯得冷冷清清。

位於古城東郊的孔廟大成殿是這次洗劫中幸存完好的幾座標誌性建築之一。這座殿閣始建於北魏年間,複式的雙層台簷,氣勢宏偉壯觀;殿內繪有儀態萬千的彩畫和工藝精細的木製雕刻。夜幕下,整個大殿肅穆莊嚴。如水的月光靜靜地傾瀉在殿閣外麵清幽的石板台階上,台階兩旁排列著幾株年代久遠的古樟樹。雖是初冬的節氣,樟樹的幽香卻馥鬱而來,另人不忍掩鼻。台階下麵,站滿了荷槍而立的軍士。台州屬南方濱海氣候,四季溫潤如春,雖是冬令的天氣,軍士們還穿了薄薄的春裝,倒也顯得英姿颯爽。大殿內,此時卻是燈火通明,軍地連席會議正緊鑼密鼓地舉行。一是祝捷,二是布置下一步的滅倭方略。

小雲和戚參將坐在上首,旁邊是台州知府和地方官紳。會議開得熱烈而融洽,眾人暢所欲言,畢竟現在成了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群體。共同的責任和義不容辭的使命感讓軍地雙方擰成了一股繩。

非常歲月,盡管每個人的想法炯異,可是唇亡齒寒,眾人都能拋開個人恩怨。台州知府是剛從外地調進不久的外省官員,他有些激動,首先感謝小雲和戚繼明的大力支援,解救了台州的百姓,又闡述了當前的形勢。

他說:“台州地勢險峻,又是東南沿海的出海口,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從元末倭寇烽起,台州便不曾安寧過,隻是近些年兵備荒馳,倭寇作亂更甚。當下最要緊的是保境安民,加固城防設施,訓練鄉勇,以求自保。”

頓了頓知府又道:“二位大人從京城而來,肩負東南沿海剿倭重任,對台州必是自顧不暇,今後還須多多指教!”

“大人言重了,一方有難,八方相救,這是我們一貫的作戰原則!”小雲說。

聽完了知府的發言,戚繼明沉吟片刻道:“此次身負皇恩遠赴江南剿倭,利害攸關,我以前雖說在山東沿海剿倭積累了一些經驗,卻還是杯水車薪,適應不了目前新的形勢,還須在實戰中進一步總結。當前台州的剿倭主要是修補業已破損的衛所城池,實施嚴密的禁海令,嚴查當地商販裏通外國,勾結海匪倭寇作亂,禍害鄉裏,發現一個,嚴懲不貽!”

接著他又闡明了自己的一套築城方略:台州的地勢主要是修建甕城,甕城是拱衛城門的外城,甕城在軍事上的作用既有“步步為營”的取意,更有“關門打狗”、“甕中捉鱉”的籌劃。台州因南部瀕江,常有驚濤奔襲,台州甕城的外形要一改常態,外觀棄方就園,用圓弧形的一麵來緩解海浪的衝擊力,特別是在洪汛時節,那效果就更加明顯。除原有二道城門外,還須加設第三道防線:即使城門被攻破,擂木滾石還會從內城門上的“天窗洞”裏從天而降,“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未雨綢繆可謂是明智之舉。

“大人說的有理!”眾人不禁紛紛喝彩。

見大家都說完了,小雲清了清嗓子便作總結發言:“各位大人言之鑿鑿,道理深入淺出,入木三分,本人很受教益,江南乃膏腴之地,龍盤虎踞,國人無不憂慮。此番受皇上差遣,督戰浙東,自感責任重大。倭寇來自海上,我大明朝的海岸線曲折綿長,防不勝防,關健之處是要建立一支威震敵膽的戌邊水師,這亦是治本之策。我即刻便上書朝廷,將興建水師一事提上議事日程(小雲這一提不打緊,便有了後來駐防寧波的東海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