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一個詞語,同船共渡。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期待有一位可以和自己同船共渡的人。今生所有緣分都是前世修煉所得,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所以我們應當相信,今生所有與自己相識的人,前世都結過深刻的緣法。所有與你我擦肩的路人,前世可能是鄰居,是茶友,甚至是知己或親人。而我們今生所有的邂逅,又會為來生的緣分做好安排。十六歲,多愁善感的林徽因,是否亦會有如此的念想?希望可以和某個浪漫詩意的男子同船共渡,結下一段美好的緣分。
自從徽因隨父親離開中國之後,就同他到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等地旅行。看過了法國巴黎的浪漫風情,去過曆史上顯赫一時的古羅馬帝國,領略過歐洲城堡建築的藝術與華麗,徽因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寬大,她被異國風情那些無以言說的美麗徹底征服了。原以為世間熙攘繁華莫過如此,山隻是山,水也隻是水,人亦隻是人。可當林徽因賞閱過各國不同的風物人情,參觀過風格迥異的建築之後,她就再也不能停止對建築業的追求。
遊覽各國,林徽因體會最深的就是建築震撼心靈的力量。一直驚歎造物主是何等的神奇,可以將自然山水裝扮得那般聖潔和至美。平日裏,我們總是太沉迷於繁瑣的名利,而忽略了人生除了浮名還有太多的美好值得留戀。比如世間旖旎的風光,萬古不變的青山,滔滔不盡的江水。這種幹淨、這種大美,成了每個人心中至高的信仰,擱在最神聖的角落,不輕易與人言說。
後來,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兩個人一起攻讀建築學,相濡以沫走過風雨人生。讀過她《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人,或許都會以為,林徽因應該是個詩情柔弱的女子。在她生命中,愛情應該高過事業。然而,她竟是一個高曠女子,她執著於事業,覺得事業的成就遠比小兒女的情感要豁達。所以她將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給了事業,哪怕到最後病痛纏身,亦不曾有過絲毫的放棄。麵對感情,她卻多了一份清醒。
一九二○年九月,林徽因以優異成績考入St.Mary′sCollege(聖瑪莉學院)學習。在英國,林徽因也經常加入到父親的各種應酬中,她以女主人的角色接待許多文化名流,這對於她後來的文字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她不是普通的小家碧玉,在屋裏翻讀幾本書,就開始閉門造車。她領略過名山大川,結識過許多著名史家學者,所以她在文壇上的起步高於其他女作家。
更多時候,林徽因喜歡一個人待在居住的寓所,調一杯咖啡,偎在壁爐旁,讀她喜歡的書。許多名作家的詩歌、小說、劇本,她都一一閱覽。倫敦,這座美麗的霧都,總會飄起纏綿悱惻的煙雨。而這位寂寞的詩意少女,總是獨自守著窗外的雨霧,築一場又一場無約之夢。她期待在這異國他鄉,會有一個多情男子走進她的生活,與她共有一簾幽夢。
煙雨總是太過撩人情緒,孤獨的時候,總是希望生活中有浪漫發生。林徽因希望可以像童話裏所寫的一樣,和喜歡的人圍著壁爐喝咖啡,聞烤麵包的清香,彼此若有若無地訴說心情,歲月在旋轉的韻律中緩慢流淌。盡管那個人還沒有出現,但聰慧的林徽因心裏有預感,在這座美麗的城市一定有屬於她的故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