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章 南北兩個方向的遷移(2 / 3)

儒家典籍文天祥再熟悉不過了,接過筆幾乎不用思考,就在巨幅地圖上粗略畫出了三代的疆域。

當他放下筆的那一瞬間,頭腦中仿佛打了一個閃電,顧不得朝儀,驚喜的大聲叫道:“原來、原來三代之世,華夏的疆域越來越大!”

是的,夏朝幾乎局限在河南一隅之地,商朝的疆界便伸展到了齊魯、河北,周朝則進一步擴大到了長江流域、江南兩浙,這種擴張的速度和幅度,遠勝後來任何一個朝代。

“實際上,自周朝之後,華夏的疆域就擴張得非常慢了。”楚風笑笑,見文天祥還在沉思之中,便做了個手勢,示意趙筠替自己補充。

趙筠熟讀典籍,談起曆朝曆代的治亂得失,真個如數家珍:“華夏的版圖到秦朝基本定型,嶺南、遼東、安南都是那個時候納入華夏的版圖,漢唐雖開西域萬裏,黃沙漫漫卻不適合農耕,僅僅作為商貿往來的絲綢之路,無論霍去病封狼居胥,還是李靖北逐突厥,寒冷的漠北草原,更是遠離傳統農耕區,沐浴不到華夏的文明之光……”

北抵長城一線,南到珠江三角洲,西到關中、巴蜀,東到錢塘江口,就是華夏農耕文明的核心區,炎黃子孫們的農業生產,差不多也就是在這片區域上進行。

“文某明白了!三代盛世不斷擴張,百姓總有無窮無盡的土地耕種,所以朝廷無兼並之憂、富家無暴亂之憂、貧民無失地之憂,方為盛世!”文天祥一臉興奮,因為他終於找到了回歸盛世的方法:擴張。

楚風笑了。

從“均貧富”到“天朝田畝製度”,不管口號喊得多麼響亮,土地就那麼點,人口卻越來越多,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承載了太多的子孫,蛋糕就那麼大,怎麼分都有人吃不飽,唯有把蛋糕做大,才能滿足更多的需求,才能避免切蛋糕的人互相爭執。

我們的老祖宗從夏朝局限河南一隅,到秦代囊括東亞膏腴之地,一直就在不斷的擴張,一直在尊王攘夷,把東夷西羌北狄南蠻要麼“攘”到了印度支那半島和南洋諸島,要麼納入了華夏的體係,漢唐之所以終止擴張的步伐,決不是因為不想擴張——若是不想開疆拓土,班超班定遠、馬援馬伏波算怎麼回事呢?隻因東亞的膏腴之地全都落入囊中,農耕生產無法擴展到四周不毛之地,才不得不放棄了大規模的擴張。

現在,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新的機會,呢絨紡織讓羊毛從垃圾變成黃金,不適合農耕的漠北草原卻適合畜牧,“羊吃人”的故事不必在江南、中原重演了;同時航海技術的突破,讓大洋洲這塊巨大的蛋糕呈現在人們眼前。

發現大洋洲,楚風率領艦隊回到琉球之後第八天,運載著第一批開拓者的船隊就開始了駛向新大陸的征程。

如果說美洲是上天賜給西方文明的禮物,大洋洲則天然是東方文明的後院。

美洲,和東亞隔著一個遼闊的太平洋,中途還沒有幾座海島可以補給,走北線過白令海峽到阿拉斯加又過於寒冷,還有浮冰的威脅。鄭和能抵達東非沿線,楚風認為他再努點力,也許就繞過好望角到了歐洲,可以和正在打百年戰爭的英吉利、法蘭西打聲招呼;但渡過太平洋發現美洲,似乎超過了大明船隊的航海能力。

但從歐洲出航,不僅大西洋比太平洋窄得多,大西洋暖流和季風更給哥倫布送上了祝福,哪怕船舶噸位與鄭和艦隊相比就如螞蟻之比大象,他也能順風順水的渡過大西洋,來到美洲。

上天是公平的,美洲是送給西方文明的禮物,大洋洲則早被放到了東方文明的荷包裏。從東亞出發去大洋洲,一路上是星羅棋布的南洋諸島,隨時隨地能補充食物、淡水,沒事下來歇息片刻,喝喝茶下下棋都沒問題,可供躲避暴風的海港也比比皆是,誇張點說,劃著洗澡盆都能從泉州港劃到大洋洲。

大漢帝國組織百姓開拓大洋洲的航海路線,起點分別是廣州、泉州、杭州,第二站是呂宋島上金礦所在地以南的大港——也就是後世的馬尼拉,第三站是蘇拉威西島海港萬鴉老,第四站是新柯沙裏故地、小巽他群島最東端的圖圖阿拉,終點站便是大洋洲北麵隱藏在大片海島之後的港口——後世達爾文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