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共兩千餘海裏的漫長海路,被分成了四段,每段最長不超過七百海裏——大約等於廣州到杭州的海程,各地皆提前駐紮了漢軍,修建了港口、倉庫,儲存了必要的物資。大漢船隻日行二百餘海裏,一站到下一站也就三四天時間,全程半個月就抵達了大洋洲,船上又有淡水艙,老祖宗都懂得發豆芽補充維生素抵擋壞血病,看似遙不可及的大洋洲,真正去那裏比陸路從杭州走到大都還快。
大漢帝國的移民工作,在移民瀛州瓊州、湖廣填四川的過程中早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朝廷給移民定出了更高的獎勵:每戶一百五十畝土地,插上界標就是你的,就給頒發蓋著鮮紅大印的土地證書;不論古稀之年的老人還是繈褓中的嬰兒,每人發三枚百元銀幣;旅途中的花費一律由朝廷負擔;初到大洋洲、立足有困難的家庭,可以向設在那裏的銀行申請五千元以內的貸款,年利息不是本土的二成,而是打了對折再對折的五分;百姓皆允許持有火器,對付當地某些不懷好意的土人……
帝國向大洋洲派駐官員,設置州府一如內地,由朝廷直轄管理,不屬於南洋總督管轄範圍,移民以及後代,全部和內地百姓一樣享受大漢公民的待遇,履行大漢公民的義務。
所以大漢帝國的移民,不是五月花號上的破產者和被放逐者,而是充滿希望的建設者,他們必然在那裏落地生根,讓大漢帝國的金底蒼龍旗,永遠在這片生活著袋鼠、袋熊的神奇土地上高高飄揚。
移民必然導致勞動力和土地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就如移民瓊州瀛州之後的八閩兩廣那樣,江南各地的地租將會進一步下降,從最高七成到三五成再到一兩成,土地價格也隨之下降,靠囤積土地賺得盆滿缽滿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遷都?”楚風把準備遷都的事宜在報上公布後,琉球百姓議論紛紛,都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覺。
僅僅在幾年前,帝國還拚命從閩廣各地遷移百姓到琉球,現在北元征集了治下黨項、女真、契丹等數十個民族的數十萬大軍,準備再戰江南,當此動蕩不安之際,大漢帝國竟然要遷都臨安?
很快刊登出了朝廷的回應:“是的,北方還沒有收複,河洛關中、山東河北的父老,猶在韃虜鐵蹄之下,‘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朝廷躲在琉球,和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宋高宗有什麼區別?何況當今之世,我大漢已全有長江上下,不是蒙元渡江南征,而是我們要過江北伐中原了!”
大漢帝國的都城設在琉球,並不是個最好的選擇,這裏多地震台風,帝國曾經有過多次災難,一旦有大的天災,對國都顯然會造成巨大破壞。
杭州,既是傳統的陸地,又是中華文明從陸地走向海洋的起點,遷都那裏,正是大漢帝國的最佳選擇。
何況,琉球匠戶村最早就是臨安船場匠戶逃出來,在琉球落腳的,回到故鄉,不正是王大海、侯德富、張廣甫在內的匠戶們的夙願嗎?至於故宋舊臣出身的文臣們,對遷都臨安的決定更是歡呼雀躍。
楚風同時宣布,琉球並不會廢棄,將重工業轉移到閩廣沿海的潮州、漳州、泉州,紡織業重心遷往江南,風景如畫、氣候宜人的琉球,則將向農業、漁業、旅遊業發展;同時保留它冬都的地位,每年冬天杭州灣降下霜凍的時候,帝國朝廷將暫時遷往溫暖的琉球城辦公——這個季節琉球正好沒有台風。(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