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謂夏商周三代盛世,其後江河日下,如漢之文景、唐之貞觀、宋之熙寧,皆隻稱治世而不稱盛世,站在天文台上的郭守敬則怔怔的想:若大漢帝國的體製能通行全國,讓天下人皆有衣穿、有飯吃、有書讀,便是那堯舜禹湯,隻怕也敵不過當今聖上了吧?
日落月升,星鬥輪轉,今夜晴空萬裏一片靜謐,正是夜觀天象的好天氣!
“師傅,師傅,還不看月亮麼?”一位門人興奮的看著師尊身邊,那部海碗粗、六尺長的巨大望遠鏡,躍躍欲試。
如今的天文台可不比大都那座,先進了不知多少,簡儀、象限儀、渾天儀等天文儀器,都用精密鑄造的方法製成,比以往的精度高得多,又添了座最精密的大擺鍾,隨時能計算時刻,觀察星體運動的速度、軌跡就更方便了,而郭守敬等人最喜歡最渴望的,便是這部大天文望遠鏡。
八寸直徑的物鏡,琉球玻璃廠從來沒有生產過,不過在皇帝不計成本惟求質量的要求下,工人師傅從上萬塊玻璃中挑出淨度最好的一百片,精心磨製後又優中選優挑出一片裝在鏡筒上,目鏡也是同樣操作,終於製成了這部大口徑的天文望遠鏡,並在今天白天送到了天文台。
大漢的玻璃製作工藝不過兩三年積累,望遠鏡則是才起步,製作水平有限,以往借助小型軍用望遠鏡,郭守敬和弟子們能看見月亮上麵有大大小小的陰影,卻看不清那到底是什麼東西,難道是月宮嗎?現在有了大口徑高倍率的望遠鏡,他們的第一個願望,就是看看那傳說中的嫦娥、吳剛、玉兔和桂花樹。
“且慢,且慢,待為師先看!”一把白胡子的郭守敬,在畢生鑽研探究的問題麵前,跟小孩子也沒什麼區別了,壞笑著攔著滿臉怨念的徒弟們,霸住望遠鏡,對準月亮貪婪的看起來。
“師尊,有月宮嗎?”
“師尊,嫦娥是如何模樣?體態風流婀娜否?”
“您老可別光急著看嫦娥,給我們也看看呀!”
年輕弟子們急得抓耳撓腮,滿嘴胡柴和這位平易近人的師尊沒大沒小開起了玩笑。
卻見郭守敬一臉莫名其妙的表情,眼睛離開了目鏡,緊緊抿著嘴唇,半天不說一句話。
徒弟們搶著擠到望遠鏡下,但所有看過的人,都大失所望,郭守敬則有些兒呆傻的喃喃道:“太陰星體上,一片片小如酒杯、大如碗口,似環形的陰影,究竟是什麼東西?”
另外一個曆史軌跡上,大科學家郭守敬的名字被後世人用以命名月球環形山,這次,依靠楚風提供的望遠鏡,他將親自完成這一工作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清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皇家人文學院文學分會,第一皇後兼名譽院長趙筠還不知道千百年來文人對月宮瓊樓的浪漫幻想,即將被郭守敬的新發現無情擊碎,她在關漢卿主持的詩歌研討會上,朗誦蘇東坡的名句,正好今夜風清月朗,美妙的詞句與窗外月光相得益彰。
民間統稱的皇家學院,實際上分為兩個部分:皇家科學院和人文學院。前者由皇帝本人兼任名譽院長,郭守敬出任院長,下設數學、物理、化學、冶金、博物、醫學等分會,其中醫學分會會長便是第四皇後程雪瑤;後者則由第一皇後趙筠任名譽院長,關漢卿任院長,下設戲曲、文學、儒學、美術等分會。
大漢帝國以科學立國,煉鋼、造船、製造槍炮、天文數學,都是科學家的事情,科學院似乎壓了人文學院一頭。幸好趙筠以皇後之尊出任名譽院長,對人文學院的發展不可不謂重視,而當今人文學院的院長關漢卿,創作了《白毛女》《竇娥冤》《大漢開國群英傳》等等著名劇目,並先後改編為章回體書文,傳遍了八閩兩廣、大江南北,為大漢帝國收拾人心起到了莫大作用,故而人文學院的院士們,也能抬頭挺胸做人了。
“月下美景,對此美人,真個良辰好景!”忽然有一個略顯輕薄跳脫的聲音響起,台上趙筠聽得分明,不由得微微皺了皺眉頭。(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