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大軍,許進雷被寄予厚望,許進臣盡最大可能地為他征集兵員,赴任前,許進臣對他說,“德幹行省是奧朗則布的根本,盡管奧朗則布入主德裏,他麾下半數的士兵來自那裏。占領德幹意義重大,不僅是對奧朗則布的沉重打擊,也是明軍對德幹高原征服的開始。”
私下裏,許進臣向許進雷透露,將征服德幹的重任交給他,是為了樹立許家的另一麵旗幟,如果有一天,他回國述職,許家在南亞的一切,都將交給他來保護。德幹軍經過奧朗則布的多次抽調,戰鬥力被嚴重削弱,許進臣有理由相信,他交給許進雷的兩萬契約軍擁有軍力上的絕對優勢,十幾萬土軍也能協助明軍完成對整個德幹行省的占領。
北線,許進臣授意李劍蘭盡可能虛張聲勢,牽製莫臥爾的兵力,如果有機會則從北麵迂回,直接進攻德裏,不要與他回合,以免被莫臥爾各個擊破。給李劍蘭的密令中,許進臣提醒李劍蘭注意喜馬拉雅的大明駐軍,阻止肖楚聯趁機南下。他擔心南亞肖家以肖楚聯為外援,引狼入室。
明軍的三線進兵打亂了奧朗則布的軍事部署,相對三線迎戰,奧朗則布寧願集結全部軍隊與許進臣決戰,奧朗則布軍隊雖多,真正能與明軍對陣的不過二十幾萬,他的部將雖多,真正擁有軍事才能的屈指可數。不像訓練有素的明軍,莫臥爾軍的戰鬥力與將領的統帥能力休戚相關,崇尚蠻勇的莫臥爾士兵,如果統帥不能服眾,大軍不過是群烏合之眾。
不希望將最好的部隊交給無能的部下糟蹋,奧朗則布將全部精銳掌握在自己手中,哪怕並不確信,他仍然堅持認為,隻要擊敗許進臣,他就擊敗了全部南亞明軍,奧朗則布的這個決定,讓許進臣在戰爭初期打的異常艱苦。
許進臣進軍到坎普停下來,在這裏大量修建堡壘,構築防線,做好與莫臥爾對峙的準備。軍情司在他的授意下加強對莫臥爾軍的監控,密切與北線李劍蘭部的聯係。謹慎起見,他寧願消極等待莫臥爾軍分兵的機會。
奧朗則布試探性地進攻明軍防線,許進臣派出土軍槍兵迎戰,作戰不利的莫臥爾軍隊沒能打破槍兵方陣,徒自傷亡數千人卻幾乎沒有造成土軍任何傷亡。精銳軍隊被土軍輕易擊敗,莫臥爾軍士氣大跌。沒有見識土軍槍兵經受過的殘酷訓練,莫臥爾將領不是拔高明軍的實際戰鬥力,就是低估了己方的戰鬥力,土軍槍兵的戰鬥力,在他們看來已經完全不弱於遠征軍時期的明軍槍兵營了。
帕勞斯帕驚訝地看著點芒陣陣湧動的槍陣,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雖然在歐洲,槍陣隨著火器的大量使用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要擊潰槍陣,隻能依靠我們的騎兵了。”莫臥爾將領神情不安地看向皇帝,以往的經驗中,唯一能對抗明軍槍陣的是他們精銳的重甲騎兵,連綿的騎兵衝鋒撕開槍陣,再由緊緊跟隨的刀盾步兵追殺被衝散的槍兵。
奧朗則布萬分不情願地看向自己的親衛騎兵,明軍入侵南亞前,莫臥爾帝國擁有包括一萬重騎兵在內的六萬騎兵,三次南亞戰爭,莫臥爾的騎兵幾乎損失殆盡。奧朗則布繼承的莫臥爾帝國,全部騎兵不足一萬,經過全力扶持,目前他手上的騎兵也不過三萬,重騎兵不到兩千。他寧願騎兵倒在明軍火槍齊射之下,也不願意精心武裝的騎兵與卑賤的土著槍兵拚個你死我活。
“陛下,他們的變陣很不靈活,隻需要加強兩翼迂回和背後包抄,就能很快擊潰他們。”帕勞斯帕見奧朗則布為難的眼睛不時看向新軍和騎兵,立刻提出更得皇帝喜歡的方案,心裏為那些勇敢的士兵默哀。如果由他指揮戰鬥,他一定會率先派出火槍兵進攻槍陣,而不是任意損耗作戰不利的“廉價”步兵。
“慢慢就習慣了,這些東方人將領根本就不懂得珍惜士兵的性命。”
土軍槍兵的變陣能力的確要比明軍槍兵差的多,不論明軍教官怎樣殘酷訓練土兵,他們也不能讓一群呆頭呆腦的土著學會在幾分鍾內將橫列變成縱列,這些貌似威武的土軍方陣不過是一個不會移動的槍兵陣地,而不是真正的槍陣。
如帕勞斯帕所料,明軍也沒有在乎士兵(土軍)的性命,莫臥爾步兵從側翼擊潰土軍槍陣,胸牆後的明軍火槍兵僅僅是冷漠地看著自己的戰友被肆意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