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莫臥爾戰爭(2)(1 / 3)

在明軍發出戰爭宣言前,美開亞駐軍與德幹軍的戰爭已經持續一個月。阿米裏慘案,美開亞軍擊敗莫臥爾土邦聯軍,占領十幾個小土邦。莫臥爾德幹行省擔心明軍長驅直入,迅速調集軍隊包圍明軍占領區。

美開亞指揮使擔心後路被截斷,放棄突出部,在占領區劫掠一番,退守阿米裏,與不斷增兵的莫臥爾軍對峙。奧朗則布和許進臣都沒有做好戰爭的心理準備,雙方前線指揮官得到的軍令都比較含糊,莫臥爾的底線是不能退縮,明軍的底線則是脅迫莫臥爾人就範,給民眾一個滿意的答複。莫臥爾一方的命令是否奧朗則布發出不可考,許進臣一方的命令則來自統帥部,許進臣在戰爭一觸即發的情況下,除了中止調兵南下,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傾向性。

1653年十一月,邊境陳兵三十萬的莫臥爾最先沉不住氣,發出通牒,要求就阿米裏慘案舉行和談,強烈表示和談必須在1653年底結束。莫臥爾使節的不遜態度激怒了明軍,在統帥部做出反應前,奧德邊境的三個邊鎮向莫臥爾發起了有限打擊。

其它兩個邊境的衝突很快平息,局勢緊張的阿米裏,卻因明軍的主動進攻導致戰鬥一發不可收拾。在許進臣發布戰爭宣言前,美開亞與德幹軍打了三場萬人規模的戰役,明軍贏得了前兩次戰役的勝利,卻在第三次戰役中一敗塗地。莫臥爾擊敗明軍,八萬大軍隨後侵入美開亞軍鎮,包圍美開亞三千殘軍與兩千移民武裝於邊鎮駐兵堡。

美開亞後方軍鎮整編了三個旅,在美開亞圍城戰的半個月後進入美開亞,莫臥爾退兵。許進雷在莫臥爾退兵不久帶著許進臣的任命到達美開亞,接管四個旅的指揮權。四旅明軍共二十六火槍營,六個土軍槍兵營和兩個騎兵團,許進雷隨後以許進臣簽署的軍令向奧德土邦索要輔助軍。在許進臣發布進軍命令時,許進雷麾下總兵力十五萬,其中,“自願”參戰的奧德輔軍十二萬,維迪亞叛軍整編的兩萬土軍,許進臣分配給許進雷一萬五千人。

1654年一月,拉傑沙溪完成出征準備,兩萬駐軍整編為五個旅,許進臣率領其中三個旅西進,沿途不斷收編軍鎮武裝。與雷瓦爾邊鎮軍回合後,許進臣麾下八個步兵旅,六個騎兵團,十二個土著槍兵營,四萬土著輔兵,全軍近十萬人。

李劍蘭率領拉傑沙溪另外兩旅步兵迂回北上,回合薩伊斯與北疆駐軍,全軍六個旅,兩個騎兵團,兩萬比哈爾輔兵和十營土著槍兵,近七萬人,沿恒河北岸進軍。

參謀質疑許進臣的三線作戰戰略,認為應該集中兵力,以絕對優勢一舉消滅莫臥爾軍。一百一十五營火槍兵,八千騎兵,二十萬土軍,如此強大的實力,參謀們毫不懷疑,明軍能像碾死一隻螞蟻一樣地將莫臥爾軍隊一舉消滅。

許進臣沒有對自己的戰略做出任何解釋,他也不需要向統帥部負責。南亞移民的現狀對他的震動很大,三線出擊與其說是出於軍事考慮,毋寧說是為了保護南亞移民。如果集結大軍於一路,則沿途征集的糧草將無法滿足軍隊的損耗,他不得不將後勤壓力轉嫁給軍鎮。南亞莊園的現狀,許進臣肯定,一旦他向軍鎮大量索取糧草,則軍鎮豪強將進一步壓迫移民中的弱小勢力,剝奪移民對土地的占有權。

甚至,許進臣懷疑軍鎮能否提供足夠軍糧維持三十萬大軍的征戰,不少軍鎮強迫移民莊園種植經濟作物,通過壟斷貿易謀取利益,以至於不少軍鎮糧食不能自給。

莫臥爾連年征戰財政空虛,奧朗則布通過征收人頭稅才勉強湊齊可供十萬大軍征戰一年的糧餉。如此艱難的財政,西方國家不會有勇氣,也不會有能力發起大規模的征戰,西方的經濟學觀點也無法理解奧朗則布的作為——如果不是明軍入侵,奧朗則布將發起馬拉特戰爭。

“對於莫臥爾這樣野蠻落後的軍事帝國來說,所謂的財政不過是句空話。奧朗則布很清楚,明軍與他遲早將有一場殊死的決戰,他希望通過馬拉特戰爭鍛煉軍隊,通過劫掠馬拉特人補充空虛的國庫。即使馬拉特戰爭作戰失利,奧朗則布也不需要擔心財政無法供養大軍,(他的大軍)不過是將劫掠的對象從馬拉特人改為印地人而已。我們有理由相信,為了討好軍隊,奧朗則布不會介意縱容自己的士兵劫掠自己的首都。”

“印地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還不足以讓奧朗則布改變他遠古祖先的觀念,他深信,所謂帝國不過是強大軍隊的附屬品。對帝國認知的差距注定,莫臥爾帝國在一開始就完全落在下風,盡管莫臥爾戰爭剛爆發時,莫臥爾相對明軍擁有更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