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莫臥爾戰爭(1)(1 / 2)

長槍兵在都督府的崛起中發揮過巨大的作用,隨著火槍工藝與產量的提高,槍陣也慢慢退出明軍作戰序列。早期明軍戰術中,火槍兵作為長矛方陣的遠程打擊布置於方陣之前,類似於希臘長矛方陣前的輕步兵(弓箭手、標槍手、投石兵)。

明軍長矛槍陣采用底比斯斜線和瑞士(?)“右刺”戰術,斜線能有效削弱敵軍正麵的突擊能力,防不勝防的“右刺”能最大可能地提高殺傷力,在早期戰鬥中,建奴完全無力抵抗長矛陣的進攻,幾乎一觸即潰。

皇太極偷襲北都,明軍截斷其退路,滿洲兵被迫破釜沉舟,依靠決死的勇氣和一往無前的衝鋒,最終打破了長矛兵不敗的神話,也讓大都督對長矛陣的重視重新回到最初的階段:長矛陣最大的優點不是無敵,而是速成。

高加米拉戰役中,亞曆山大以四萬槍兵擊敗六倍於己的波斯軍,自身損失不到三千,輝煌的背後隱藏著這樣的事實:情勢危急下,亞曆山大不得不親率夥友騎兵突襲波斯王車駕。如果不是波斯王在恐懼中逃離戰場,希臘方陣就要全麵崩潰了。

槍兵的強大依靠的是森嚴的槍陣,明軍槍陣在喜峰口作戰失利,皇太極認識到,槍陣在沒有打破之前固然可以以一敵十,一旦槍陣被打破,明軍槍兵的戰鬥力仍然不能擺脫明軍孱弱的本質。可惜,皇太極認識到槍陣的弱點已經太遲,大都督已經獲得征兵練軍的權利,長矛兵成批成批地從訓練場走出來,滿洲軍敢於拚死衝擊槍陣的悍卒卻越來越少,當建奴精銳老兵損傷殆盡,滿洲偽朝的末日到了。

東北戰場的鏖戰經驗,火槍製造技術的不斷進步,為明軍的改組重建奠定了基礎,從模仿西班牙方陣的冷熱兵器交替掩護,到槍兵兩翼掩護火槍兵中央突擊,再到明軍全麵火槍兵時代的到來,本土明軍隻用了十年!

南亞軍換裝新式滑膛槍的火槍兵近兩萬,大多數使用的仍然是老式的“二罐子”(注),甚至還有不少火繩槍。許進臣雖然多次聯係本土軍火商人,但朝廷和都督府對新式火槍的嚴格監控和昂貴的價格,讓南亞軍的數次采購計劃擱淺。

阿米裏慘案傳遍整個南亞,莫臥爾以最快的速度派出使者商討和平解決,明軍邊鎮指揮使在統帥部授意下,要麼拒絕接見,要麼生冷地不置一詞。其中,距離阿米裏最近的美開亞邊鎮指揮使的回答最後被傳達莫臥爾宮廷,被認為是明軍的官方回答:阿米裏慘案不是明軍與莫臥爾的事情,是明軍與阿米裏的事情;明軍的隨後反擊,不是明軍的責任,是莫臥爾的責任。

莫臥爾宮廷針對美開亞指揮使的回答提出了兩種解決方案:一種認為慘案純屬意外,明軍入侵純屬懲罰性進攻,問題可以和平解決;一種認為,就算慘案純屬意外,明軍也將借此發起全麵進攻,莫臥爾應該全民動員,準備全麵戰爭。

莫臥爾和平派與戰爭派不相上下,在奧朗則布的授意下,莫臥爾軍隊的動員還是開始了,原本派往馬拉特的軍隊被召回德裏城下,隨時準備前往東線戰場。針對明軍對阿米裏及周邊土邦的占領,莫臥爾德裏駐軍針鋒相對,做出三麵圍攻的架勢,企圖迫使明軍退兵。

阿米裏慘案傳到拉傑沙溪,群情激昂的移民和士兵到達爆發的邊緣,請戰書和請願書鋪天蓋地地飛向許進臣的辦公桌。用幕僚團的話說,“人民的意誌不可違背”,許將軍必須盡快做出出征莫臥爾的準備了。

雪片般的請戰信函讓許進臣異常憤怒,所謂的人民意誌,在許進臣的認識裏,就是第三次南亞戰爭中移民的狂熱、愚昧、冒失、不負責任。就是人民的意誌,積極推動那次失敗的戰爭,也是人民的意誌,在戰爭失敗後,要求嚴懲擅自發動戰爭、“瀆職”、“黷武”的前南亞總督和統帥部軍政官員!

“將決策權交給一群目光短淺的農夫,對國家的損害遠遠超過一群暴君和獨裁者。”許進臣尊重新黨提出的民主自由,但他眼裏的民主隻限於他認同的少數人,自由必須在他認可的框架之下——在這點上,他的觀點與東林黨不謀而合,隻是東林黨認可的執政人群和自由框架比許進臣認可的更狹隘。

“我不會在乎愚民的意願,作為南亞總督,我保證他們不受莫臥爾人的侵害,保證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但我沒有義務讓他們不勞而獲。”許進臣冰冷地拒絕了幕僚團的勸說,“那些請戰求戰的移民,他們有多少真正見識過戰爭的危險和艱辛?有多少人認識到,新的莫臥爾戰爭會產生怎樣的後果?”

許進臣離開家鄉的年齡太小,尚不能認識到本土農民的苦難,讓許進臣認識到這一點的是肖鳳芷。為了打破許進臣的妄想,肖鳳芷整理出大量南亞和本土的資料和對比分析,這些民政問題許進臣之前從不過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