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東方與西方(3)(2 / 3)

七月,北都軍校生組建一支學生為主,人數三千的軍隊南下,以“精忠報國,為了皇帝陛下”為口號,迎戰北上的十萬(號稱)“國民軍”。在北都軍校感召下,直隸駐軍紛紛加入“精忠報國”行列。同月,皇帝宣布北上軍隊“擾亂地方”,號召沿路官府堅決“抵製”。

八月初,“精忠報國”的六萬北軍與“一切為了人民”的十萬南軍在濟北(非真名)相遇,對峙三天後,南軍最先發起進攻,被北軍逐退,雙方死傷三百餘人。經此一戰,本來袖手的地方官員紛紛響應北軍號召,拒絕繼續向南軍提供軍需補給,聲討南軍的不義之舉,形式急轉直下。

九月,南軍發起大舉進攻,擊潰北軍左翼,對北軍形成包抄夾擊之勢,北軍形勢岌岌可危。北軍敗亡之際,駐防濟北的十個國防營向南軍發起突然襲擊,遲滯南軍對北軍的包抄之勢,戰局再次僵持。

十月,全國形成對南軍的集體聲討之勢,南軍統帥被迫放棄北上企圖,就地解散軍隊。朝廷以“首惡不除不足以振朝綱”為由,要求誅殺南軍統帥九族,都督府以“軍人幹政,是為不當,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為由,判處其流放美洲。

帝**人支持都督府的判決,朝廷妥協。對外的說法是:帝國改革,推陳出新,陳將軍雖有謀反之疑,然其進軍路上,於民秋毫不犯,不幹擾地方事務,行為不可取,其忠勇精神可嘉,赦免其死罪,流放萬裏,永生不得歸國。自即日起,再有相關事宜,一律移交特別法庭,由朝廷,人民和軍方共同審判。

民眾或許能被愚弄,認為這是天朝的包容和寬恕,明眼人都能從中看到朝廷和都督府各自的倚仗。

都督府攻滅滿洲,掃平國內叛亂,推行殖民擴張,軍勢強盛,在民間贏得巨大聲望——這一切都是在皇帝和朝廷的名義下進行的,都督府為自己贏得聲望的同時,為皇帝和朝廷贏得的聲望更高!本土和殖民地,感激崇禎皇帝恩德,為皇帝立生祠功德牌坊者不計其數!

曹操北逐匈奴,遠征烏丸鮮卑,擊退外敵;迎漢帝,戰中原,撫亂世,救民於水火;集文學大師、政治家、軍事家於一身,文能吟詩作賦治理國家,武能躍馬橫槍安邦定國……這樣卓越的人才,完成那樣偉大的事業,千載而下,曆史悠悠,卻留下千古罵名!為什麼?僅僅因為他曾為漢臣!不論他做出怎樣的豐功偉績,他也不能邀功自傲,目無尊長!!

或許,1651年的“驅逐東林黨”隻是都督府的一次試探,這次試探的結果已經很明顯了:北直隸近半駐軍投靠朝廷,全國一半以上的州府聲討南軍!都督府如果強行驅逐朱明王朝,勢必引起天下大亂!

都督府使節貌似坦誠地說,南軍北上失利出乎都督府預料,擁護朝廷的軍隊規模也超過預計,大都督不希望演變為長期內戰,才中止了後續軍事行動。許進臣相信這個說法——如果不是忌憚新黨的軍隊,朝廷早就宣布新黨為叛逆,發布剿殺令了。

不過,許進臣也不相信都督府有那麼高尚,也許是因為近十萬新軍的“背叛”,都督府對新軍不再那麼信任,擔心會有更多新軍投靠朝廷,或許擔心新軍中的少數野心分子趁機自立,聯合不受雙方控製的地方武裝蠢蠢欲動,都督府寧願暫時妥協,抓緊時間整肅軍隊?

“進臣哥你說,假若亂世到來,我們許家能不能問鼎中原?”許家的年輕一代異想天開,“悉數征發,我們許家現在也能整備二三十萬人征戰天下吧?”

不僅許家年輕人,一些長輩也開始商討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亂世,他們對於這個預言深信不疑:華夏三百年一個亂世的宿命,殖**動造就的擁兵自重的將官和地方豪強,一旦朝廷權威崩壞,都督府的威望不足以震懾天下,後果,難以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