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東方與西方(3)(3 / 3)

“都督府的實力最強,但都督府的影響力集中在人煙稀少的東北和西北,以及人心散亂的東南沿海。在廣闊的內地,朝廷仍然有很大的威信,不論世家還是普通百姓,在朝廷大義的號召下,仍然是對抗都督府的有力力量。都督府軍力雖強,依靠武力控製全國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本土的平叛戰爭持續過長,缺乏本土製約的殖民地,勢必借機脫離帝國的控製——”

荷蘭使者到達拉傑沙溪前,許進臣的部下們已經就南亞未來問題做過多次商議,但所有的商議結果,都在許進臣最後的猶豫中廢棄。許進臣不想借機邀功,也不想借機火中取栗,但他已經不能擺脫來自本土的颶風。南亞十數萬移民武裝,雖然不能改變本土大勢,如果進軍西南,也能保證割據一方,與其它勢力遙相呼應。

周頓平:都督府有東北和西北的穩固基地,皇黨卻沒有真正從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一旦新黨攻占北京,朝廷就隻能四處流亡。南亞軍投靠都督府不過錦上添花,投靠朝廷,到時候,如果將軍能進軍西南,迎接皇帝,做曹孟德還是郭子儀,一切不都在掌握之中麼?

周頓平沒有說出的話是,百科取士的時間太短,帝國的治理仍然主要依靠朝廷選拔的官員,百姓也習慣接受朝廷舊派官員的籠統管製。事實雖然證明都督府“專業管理”理念更能保證帝國的發展,但真正理解和接受的人畢竟很少,“無為而治”延續上千年,百姓已經習慣沒有官府約束,自行其是的自由生活了。

如果都督府一意孤行,強行規定百姓在婚嫁、勞作、商貿、交通、工坊、糾紛諸事務上接受官府管製,以都督府的強橫軍力,也不能保證壓製全國各地的反抗,數十萬的軍隊,對於一個幅員上千萬平方公裏、人口兩億的大帝國來說,太渺小了——周頓平相信,都督府一旦掌權,一定會堅持他們所謂的量化管理,勢必激起全國的反抗。

張鼎新:朝廷紛爭,一旦卷入就不能脫身,以南亞軍的實力,角逐本土力有不逮,割據一方難免最後被滅。當今形勢,最好的做法莫過於置身事外,到時候,不論哪一方勝利,都將不得不承認南亞的既成事實。

許家將家族在南亞的產業放在第一位,大多數人害怕卷入本土紛爭,少數積極分子又分成不同派係;肖家一方麵受儒家忠君思想影響,認為不該背離朱明皇朝,另一方麵又受其它思想影響,“人民至上,社稷次之,君為輕”,“以人事君王,求富貴;以心事君王,求抱負”。

許進臣個人極不願意卷入本土的事務當中,但軍校生涯留下的印記在不斷提醒他: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他清楚記得十三歲時指著黑板上這句題詞提問教官,那個百戰營官當時張口結舌,竟然不能回答。年少的他得意洋洋,直到後來校長在一次升旗講話中談及這個題詞,他才知道自己的無知幼稚——算學博士遭遇三歲蒙童詢問為什麼1+1=2,他該怎麼回答?

“軍人,在戰爭中無所謂公平,為什麼是你的營隊被命令拚死強襲和殿後?為什麼是你被上官要求站夜哨和冒死偵查?軍人,執行命令不需要理由!……軍人,永遠不能逃避自己的職責!”

“我的職責是什麼?”許進臣的眼睛看著空處,他發現這個問題對他來說太困難了。國家、民族的概念模糊,卻是他堅持的信念,君王、家族的觀念清晰,他的教育卻似乎在告訴他,這是落後的思想——

“肯定又是那些土傭,她們老是偷竊!真要把她們全部解雇。”四丫的聲音慢慢接近,一隻手拿著半對耳環,“進臣,我的耳環又掉了一隻!”

“我讓他們給你再做一對就行了。”許進臣再次拋開思考,靜靜地享受家庭的溫馨。跟在四丫後麵的肖鳳芷無奈地看著兩個人相互逗趣,這樣的場景,她怎麼也不願意在這樣時候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