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東方與西方(1)(1 / 3)

拉羅舍爾圍城戰(《三個火槍手》中有的橋段)後,法國基本上完成了王權對全國的統一,商業貿易因為打破了地方貴族的封鎖,獲得了高速發展。十七世紀的法國,傳統的行會製度因為工商業的發展而衰落,作坊商鋪林立,富裕的市民逐漸成長為一個新的階層,或者說資產階級。他們不再滿足於城市運動爭取到的自由權利,不再滿足於擺脫貴族的控製,他們開始要求獲得城市的話語權。

與法國社會現實對立的是,黎塞留的繼任者,茹爾?馬薩林主教是個堅定的重農主義者,不僅如此,這位主教大人的個人作風毫不檢點,貪婪,慳吝,足夠他的敵人找出一大堆反對他的理由。

1648年,巴黎市民和宮廷貴族掀起第一次大規模反對馬薩林的政治運動,史稱“投石黨運動”。馬薩林利用國家權利,大肆逮捕投石黨人,巴士底獄一度人滿為患。

年輕的天才將領孔代親王,作為投石黨的領袖,第一時間被馬薩林投入監獄。入獄前,孔代親王向曾經並肩作戰的杜倫尼去信,請求杜倫尼帶兵回國,支持投石黨人。

杜倫尼由於切身利益傾向投石黨,但馬薩林對他的賞識讓他猶豫,最後以英國戰爭正處於非常時期,法軍暫時不能脫身,回絕了親王的請求。擊敗克倫威爾,杜倫尼獲得了崇高威望,投石黨對他寄於厚望,馬薩林則極力宣傳自己挑選遠征軍統帥的眼光。馬薩林的惺惺作態和杜倫尼的猶豫不決,讓投石黨人將杜倫尼視為敵對分子而排斥在外。

1650年,投石黨人聯絡法國的敵人西班牙,得到一支西班牙軍隊的支援。雖然這支西班牙軍隊作戰不積極,很快被杜普萊西斯公爵打敗,但受西班牙支援的刺激,巴黎市民掀起武裝暴動,各地貴族紛紛聲援巴黎的鬥爭,馬薩林的地位岌岌可危。

黔驢技窮,馬薩林召回並不可靠的杜倫尼作為自己的後盾。英國局勢穩定下來,沒有借口的杜倫尼隻好返回法國,不過他已經拿定主意堅持中立立場:首先忠於法國國王。

回到法國的杜倫尼發現巴黎的形勢出乎他的想象,由於王廷支持馬薩林,投石黨人反對馬薩林的同時也開始反對國王,他忠於國王的借口等於將自己推向首相這邊。盡管如此,杜倫尼仍然堅持自己的個人立場,拒絕領兵鎮壓投石黨人。

逃離監獄的孔代親王連同一批地方貴族,聚集一支大軍前往巴黎,這種形同反叛的罪行讓杜倫尼再沒有選擇的餘地,杜倫尼被迫率領大軍在巴黎城外與孔代親王對峙。

兩軍在巴黎城外大戰一場,不分勝負。不過,倒黴的杜倫尼遭遇了意外:他的軍隊離開巴黎不久,巴黎市民起義,控製了巴黎城門。前有孔代的軍隊,後有敵意的巴黎市民,杜倫尼無奈之下撤退,在巴黎城外數十裏的小鎮駐紮下來。

沒有杜倫尼的支持,城外是投石黨的軍隊,城內是支持投石黨的市民,馬薩林絕望中隻能做出妥協,同意自我放逐,大赦天下,第一次投石黨運動結束。

杜倫尼在馬薩林自我放逐後遭受勝利的投石黨人非難,甚至有人諷刺他是投石黨叛徒,在這樣情形下,杜倫尼選擇離開法國,前往荷蘭的莫裏斯舅舅家散心。

在荷蘭,杜倫尼得知自我放逐的馬薩林做出愚蠢的決定:引狼入室,召來洛林公爵勤王。

前代洛林公爵是天主教聯盟的首領,主持了曆史上赫赫有名,臭名昭著的“聖巴托羅繆大屠殺夜”。黎塞留為了加強王權,一度剝奪現任洛林公爵爵位,將洛林並入法國版圖,這位公爵因此流亡德意誌,並堅決與法國作戰。後來德法兩國為了洛林省歸屬權問題糾紛不斷,公爵大人功不可沒——誰知道這位公爵大人到底效忠法國還是德國?或者洛林公爵認為,他是個**的公國?

洛林公爵接到勤王請求,莫名其妙之外卻有些欣喜,這是善良的上帝送給他的機會,帶著大軍享受風騷的巴黎娘們!風流的公爵帶著同樣風流的數千士兵,在法蘭西村姑溫柔懷抱的安撫下,以最快的速度逼近巴黎。

投石黨驅逐馬薩林首相後軍隊解散,巴黎隻有數百貴族私兵(注),倉促集結的軍隊很快被氣勢洶洶的洛林軍隊擊敗,洛林公爵以征服者的姿態進入巴黎。在這裏,洛林公爵和他的士兵們打砸搶燒了三天之久,馬薩林在洛林軍的支持下重新上位,並以昂貴的代價買通洛林公爵退兵。

馬薩林重掌巴黎,以國王的名義,投石黨運動遭受嚴酷的鎮壓,舊派貴族紛紛利用這個機會加強對地方的控製,甚至少數實力弱小的城市也被迫取消自由權,重新成為貴族領地的附庸。

在馬薩林的倒行逆施下,各地的反抗鬥爭進入**,並朝著資產階級革命的方向轉化。英國革命的前車之鑒讓歐洲王室警醒,本來被孔代親王說服,準備出兵幹涉的西班牙王室這次拒絕支援投石黨,不僅如此,西班牙王室正式與法國王廷簽訂條約,共同遏製危險的暴民。

受法國投石黨的牽累,整個歐洲王室對商人集團采取敵意立場,加強王權對商業的監控。宗教戰爭讓歐陸各國民生凋敝,財政空虛,也為歐洲王室準備了無數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