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拉條約》中最不正常的無疑是明國以一千萬兩白銀贖回萬餘明國俘虜,這一條是負責談判的張鼎新強行要求添加的,莫臥爾的本來意思是賠款一千萬,釋放明國俘虜。
“有了千萬白銀換俘虜,我們在移民中的威望也就達到頂點了。”張鼎新是這樣向許進臣解釋的。
莫臥爾得到的最大好處是武器采購權和平息維迪亞叛亂,許進臣則為自己和商人爭取到了希望得到的一切:戰爭賠款,甘德瓦爾,維迪亞叛軍,貿易壟斷權(自由貿易權),人口販賣自由。其中最大的意義是,許進臣真正恢複了1644年的南亞版圖,這也是他留在南亞的最大心願。
維迪亞十幾路叛軍,大多數名義上的領導者是許進臣留下的輔助部隊,實際指揮權則掌握在明國派駐的軍事顧問手上。和談結束後,明軍四個營進入維迪亞,在莫臥爾軍隊動手之前,協助軍事顧問掌握了最大的四路叛軍中的三路,並迅速完成三路叛軍的整編。莫臥爾軍隊經過三個月的作戰,消滅了其它十二路叛軍。
叛亂平息後,協助平叛的明軍四營交出了部分桀驁不馴和罪大惡極的首領,帶著大約萬餘精銳的土著老兵返回奧德,莫臥爾軍雖然想要阻止他們,卻不敢承擔再啟戰端的責任;奧朗則布心中憋屈,但他理智地壓製了憤怒。
許進臣打算利用和平十年,南部征服甘德瓦爾,聯絡高爾康達和比加普爾的反抗者,建立一個明軍控製的德幹邦聯;中部加強對奧德,比哈爾,(東西)孟加拉的控製;北方割據奧德、比加普爾的部分領地,與薩伊斯連成一線,建立防範和遏製喜馬拉雅諸國的封鎖線,必要時候吞並那些不安分的附屬國——許進臣對於當年被圍蒙奇城,喜馬拉雅聯盟救援不力一直耿耿於懷。
奧朗則布希望利用和平十年加強軍隊訓練,建立一支足夠對抗明軍的精銳部隊。明軍長驅直入,兵臨阿格拉城下,威脅德裏城的事實,讓這位自認真主代言人的皇帝很沒有麵子。沒有硬抗明軍突擊能力的軍隊,就無法阻止明軍孤軍深入,威脅莫臥爾帝國的任何一個戰略要地,帝國腹地的較量,明軍可能失去的是一支孤軍,莫臥爾可能失去的就是整個帝國。
以戰略上的可能失敗換取對方戰術上的失利,奧朗則布不希望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阿格拉戰役,就算莫臥爾有八成勝利的希望也不敢打下去,明軍能承受這次戰敗,莫臥爾則可能萬劫不複。
不了了之的阿格拉戰役,留下了不少爭議,部分軍事家認為許進臣贏得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大多數軍事家則認為,許進臣放棄會戰的根本原因是,此刻的他,已經不是站在明國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而是一個軍閥——即使在巨大的成功麵前,也優先考慮保證自身有足夠實力割據地方。
支持許進臣的人認為:當時的戰略形勢許進臣別無選擇,不是許進臣希望從軍閥割據的思維上考慮,而是本土已經將他看成是個軍閥了;帝國承認他的身份地位,來自他控製的土地和軍隊,如果他元氣大傷,失去的不僅是自己的勢力,還有帝國給予他的全部榮譽。
“……許進臣寧願讓人授勳也不願給自己加冕,他沒有梟雄的性格……如果帝國當年承認許進臣的將軍身份,鄭重表彰他在南亞的貢獻,阿格拉城下,他也不會因“為自己而戰”而退縮,他會為了帝國的利益英勇的戰鬥……南亞不會演變成東西方軍隊的初次戰場,更不會有以後的東西方大決戰……曆史,因為明國朝廷的疏忽,在這裏走向了另一條道路,這條道路,讓永恒的地獄多出了數百萬冤魂。”
“很有諷刺意味的是,很多資料顯示,當時東林黨和新黨都考慮過接納許進臣,推動皇帝封壇拜將,欽賜元帥權杖,但最後兩黨中人都認為,以許進臣的實際地位,已經不會接受這樣廉價的恩賜。”
由此可知即使是自稱思想解放的新黨,骨子裏仍然瞧不起武將的榮譽,更願意相信實實在在的軍閥利益。他們給不起他們認為的許進臣想要的利益,所以,他們寧願對南亞事務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