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吳三桂的心思(1 / 3)

第四十一章

吳三桂的心思

昆明城外的道路上,幾個看起來上了年紀的老者跪在一群士兵麵前,不停的向著最中心的一名軍官磕頭,眼看得已經磕破了頭皮,但依然不肯停息,雙眼老淚橫流,苦苦的哀求著說道,“軍爺啊,咱們不能沒有土地,那可是我們的命根子啊!”

那名軍官眉頭微皺,一腳把老者踢滾到地上,怒罵道,“老東西,死開。”

看著眼前的一幕,在周圍忙活的農夫不禁搖了搖頭,但又不敢上去做什麼,滿臉都是無奈的神色。自從清兵來了之後,他們不僅圈占了以前屬於大明皇室的土地,更朝著昆明城邊的良善百姓下手,一時間,民怨沸騰,可也僅僅隻是民怨沸騰而已。

突然間,那名被踢倒在地的老者噴了一口鮮血,眼瞧著就不行了,隻是用他存在於這個世上的最後一口氣息死死的拉住那名軍官的鞋子,惹得他更加的惱怒,朝著老者的屍身又是兩腳下去。

那些遠遠看著的農夫捏了捏手中的工具,咬破了嘴唇,突然間看見一人奮力扔掉手上的農具,狠狠的扇了自己兩耳光,然後走進房子裏去。

不過,那些清兵對周圍的氣氛渾然不覺,自顧自的大笑起來。

恰在此時,一騎快馬揚起一路的塵土,仿若閃電一般的從那些人身邊躍過。頓時,就把他們籠罩在塵土之中,那些清兵很是嗆了兩口,然後在那裏怒聲罵道,“趕著去投胎啊!”

雖然是罵著,但是對於同為清兵的人,他們還是沒有做出什麼事來,隻是聽見一人說道,“那人好像是從滇西來的。”

聽到這話,那名軍官調笑著說道,“該不會又是那個馬總兵遞來什麼急件,哭著喊著要來討要援兵吧。”

周圍的兵丁都是一陣哄笑,說道,“馬寧自詡能征善戰,要去鎮守騰越那樣的要衝之地,這回居然在一個土財主麵前栽了跟頭,也不知道再來到昆明的時候,還能有什麼臉麵。”

這話一出來,惹得那群兵丁更加大聲的哄笑,又聽得一人說道,“說起來,這事也有沈總兵的不該,俗話說,家醜不外揚,這沈總兵倒是把同僚的醜事一五一十的宣揚了出來,仿佛生怕我們不知道滇西吃了個大敗仗一樣。”

於是,眾人更加笑了起來,同時臉上盡是對滇西諸將鄙夷的神色。

不過,作為馬寧的傳信兵,那名騎士卻沒有這麼輕鬆,更沒有心思去嘲笑什麼,就連沈應時把他們的醜事捅出來這麼惡心的事情也沒時間去追究。他身在騰越的第一線,自然知道他們所麵臨的形勢有多麼的嚴峻,騰越城下一戰,使得城中精兵龜縮不出,喪失了他們最後的鬥誌。如今,前來增援的沈應時又是生死不知,此時此刻,無論以前沈應時同他們有多少的不對付,他最大的期望都是那個家夥還能好好的活著,還在南甸戰鬥,甚至於立下大功。這樣他們在滇西才能繼續站得穩腳跟,他們在雲南圈占的那些土地,才能真正的落入袋中。

隻見得他飛快的衝進昆明城中,然後另一名騎兵帶著信,朝沅江飛馳而去,又是揚起了一路的塵土,神色匆匆,渾然沒有注意到周圍的農夫悄悄唾罵了一聲,“殺千刀的,讓馬一跤摔死你。”

說話間,那名騎士向後看了看,農夫打了個寒顫,忙低下頭去,直到再也看不見那名清兵的身影,才稍稍的鬆下一口氣。

那名清兵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留意到農夫的辱罵,隻是縱馬狂奔,一路上不肯停歇,不斷的逼近沅江這座城池。

此刻,也就是沅江這個地方,清兵的營頭一眼望不到邊,更有無數的士兵列陣,將一座城池死死的圍住,時不時就能聽見炮火的轟鳴之聲,城頭上插著幾個大大的“明”字旗號,不過已經歪歪斜斜,連炮火燃燒的痕跡都能夠看得分明,書寫出一副飽受摧殘的景象,就連不多的火炮也早已啞了火,隻能任由清兵的大炮繼續摧殘著城牆。

突然之間,又是一麵城牆轟然倒塌,化作一堆碎石,清兵的陣列之中齊聲發出歡呼,一名將官模樣的人拔出刀來,向前一指,成群結隊的人就朝著那個缺口猛衝過去。

城中的士卒也同樣把最強的力量集中到這個缺口上,街道上無數的人在奔跑,簇擁到缺口處,挺著長槍朝著前麵的清兵亂刺。雖然那些清兵拿起盾牌護身,可惜在如此密集的人群麵前,所有的一切都顯得不那麼好用,而且缺口兩邊的城牆上,那裏的守卒根本就不管下麵的人究竟是清兵還是友軍,直接就是把擂木、土石,甚至於炸藥不間斷的扔下來。避無可避的清兵隻能硬生生的挨上,倒在頭頂的攻擊之下,然後被不斷傾瀉下來的土石掩埋,化作這座城牆的一部分。

這樣的戰鬥在這座城池上仿佛上演了不是一次兩次,守卒們盡管付出了極大的傷亡,但還是拚死把清兵趕了出去。

看到又一次失敗,那些拿著千裏鏡的清兵將官都是一陣搖頭,心知今天的戰鬥又到了該結束的時刻,雖然攻克這座城池隻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但心中還是感到一絲焦慮。

自從永曆逃到緬甸之後,大明的軍事存在或是投降,或是退入緬北,整個西南的形勢,對他們空前絕後的好,於是,諸將都是隨意的在昆明圈占土地,把家人遷移過來,擺出一副安家立業的派頭。誰知道,李定國隻是一封信過來,就惹得沅江叛起,重新豎起大明的旗號,要來跟他們搶雲南。這塊地方,看來還遠遠沒有到達大局底定的程度,而他們圈占的那些土地,也還沒有真正落入袋中。

就這麼想著,他們都忍不住看向大旗之下的那個人,隻見他拿著千裏鏡就這麼看著清兵的撤出,一派冷靜的氣勢,不知不覺就給人一種極為安心的感覺。突然間就想到,就是這個人帶著他們一路走來,從山海關開始,一路殺到這裏,然後擁有了如今的榮華,他們相信,這種榮華還將在他的帶領下持續下去,子子孫孫,永遠享用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