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突變(17)(1 / 1)

就在董福祥斬殺日本使節的前幾日,義和團與清政府的關係開始變得頗為曖昧。

六月,清政府召開會議,討論對待列強跟義和團應該分別采取什麼態度。

於是,一場口水戰就此展開。

有人說,對待列強,應該采取主和的態度。不僅因為清朝與列強之間,經濟的差距非常大,更是因為武器裝備跟列強沒法比。若想國安,隻得低頭。

有人說,列強神馬的最不好玩了。隻要咱們退一步,列強必然進一步。觀列強之輩,皆為貪得無厭之徒。因此,隻能采取強硬的對抗政策。遇強則強,方能不被欺負。

列強問題說不通,那就說義和團問題。

有人說,義和團跟前朝起義軍一樣,隻要稍加安撫,必能為我所用。詳細可參見宋江等人的發展史。

有人說,義和團本就如同前期太平天國。可他們是沒法跟太平天國相比較的。論人數、影響他們都不及洪秀全之流。如此,尚能被我***擊敗,況一股流賊?因此,請陛下英明決斷,此賊隻可殺,不可留!

談來談去,就談了這麼個結果。底下人吵得不可開交,慈禧等人一時也沒了主意。可是,這麼吵下去終究不是件好事,於是有人建議道:如此如此,這般這般。諸位意下如何?

於是,不久之後,列強跟義和團分別見到了清廷的使者。

義和團現在的地位頗為尷尬。

他們一麵打著愛國的旗號,卻要一麵對抗自己的國家。這顯然有些,打著紅旗倒紅旗的意思。其實不然,義和團從建立之初,便發表聲明,自己的團體是愛國的,而之所以成立這個團體,皆因洋人太過分。而清廷一味采取忍讓的態度,讓平民感覺不適,遂才成立義和團。換句話說,隻要清廷對抗洋人,那麼,自己就不會對抗清廷。

清廷使者在了解了原因後,回報朝廷:義和團可用。

清廷十分欣喜,可是對於這個非官方組織的團體,清廷也很是忌憚。因此,他們采取的策略是,用則可用,不能重用。換言之,義和團打敵人是可以的,讓他們衝鋒陷陣也是可以的,但論功行賞不可以。也就是說,你給我幹活,我不給你工資。

這種行為十分無恥,因為無論如何,義和團也是自己的子民。但就是這麼個無恥的條件,義和團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原因很簡單,他們本來就是愛國的,而非反國的。

就在這種看似皆大歡喜的情況下,義和團開始大量湧入北京。列強看到這麼多人聚集在北京後,很是憤怒,他們憤怒的原因是,沒有攻打義和團的理由。

打仗還需要理由?當然!上床還需要先他媽的講感情呢!

義和團也十分聽話,在沒有朝廷的命令下,他們並未采取任何行動。隻是有事兒沒事兒的時候,朝列強的方向吐口吐沫,列強回報以中指。這種小打小鬧終究不解氣,於是一個德國人出現了。

此人乃德國男爵,是個外交官。在那個時候,老外的爵位受理情況,基本都是你給國家帶來多少財富,國家授予你怎樣的榮譽。比如,文化大盜斯坦因。

因此,這種人的心態基本上是:我參與,你奉獻,我快樂。

所以,你也別奢望他有個紳士般的素質了,根本就找不到。

當他看到義和團陸陸續續的來到京城後,開始了擔心。這麼多人,即便站著讓炮彈打,恐怕也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長痛不如短痛,開戰吧。

然後,他隨便找了一個借口,逮捕了一個義和團的成員,想以此激怒義和團。誰說老外不懂孫子了?看看人家這手段。

然而,義和團表現出了非常難得的隱忍。他們知道,隻要自己稍微一動,就會全麵引爆大戰。況且,清廷的使者一直在自己的耳邊說:Easy,Easy。

就這樣,隱忍的義和團並沒有找德國的麻煩。可惜,這種隱忍也就持續了兩天。

兩天後,德國男爵克林德再次出擊,這一次,他的目的終於達到了。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