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李鴻章早年接受了極嚴格的經史教育,又多年在曾國藩幕府從事文案工作,素有一目十行的本領,所以不消半個鍾頭就將這本步兵操典讀完。他翻到書本的末頁,是一頁名為“新書廣告”的套版,上麵印著墨海書局即將出版的書目:《中華英烈傳略》《西洋英烈傳略》《愛國詩詞集》《軍旅歌曲集》,每個標題後麵都附有文字淺顯,但極為煽情激越的本書簡介。
李鴻章對於“廣告”這種東西早已習以為常,正以他身為前翰林的身份暗暗品評著新書簡介:“不知這‘廣告’出自何人手筆,倒是雅俗共賞,筆力不俗。”隨即他又定下主張,要命令墨海書館增加印數,以便將這類小冊子批量發放到淮軍各部將弁手中。
一直以來,淮係將校在官場上遭鄙薄輕視的一點就是,多半為弁兵、降卒、團練、槍匪出身,比起湘軍將領的儒生出身,上馬領兵下馬講學的才學,簡直就是一幫文盲半文盲。李鴻章雖用人不拘一格不重出身,但內心深處也是希望部下肚皮裏多裝點墨水,除了沙場之外,也能在政治方麵擴大影響力,分任地方實權文官,從而造就堪與曾國藩和湘軍相媲的淮係軍政勢力。要論吟詩作賦,自然這些丘八出身的大老粗是不堪造就了,但稍稍通曉文墨,略懂些曆史掌故這總可以做到吧!
除了步兵操典之外,程學啟和潘鼎新對於鳳凰山工作進展的書麵彙報也呈放在李鴻章的書案上,李鴻章對程學啟的管理才能是極為放心的,因為程學啟一向用兵方略高明,善於禦下,仿佛無師自通,隻是對於鳳凰山營兵和學員的新訂軍餉標準申請,他非常審慎地仔細考察每一條目,並叫來精通賬目計算的幕僚馮桂芬在旁邊撥打算盤進行計算。因為淮軍每時每刻都存在餉銀支絀的危機,李鴻章絕不希望這樣一支單獨的部隊因為過厚的薪水破壞整個淮軍係統的團結,但當他得出結論,雖然新軍餉標準鍾發放獎金的名目很多,但實際能獲得這些獎金的士兵很少,百中無一時,他批準了這份申請。
來自鳳凰山的報告隻是這位江蘇巡撫日常工作中很小的一環,為了讓這個被戰爭蹂躪摧毀的富庶省份恢複生機,為了在裁軍狂潮中保全淮軍勁旅的存在,為了籌措軍餉和購置洋槍洋炮的經費,李鴻章有許多事要做,在恢複江蘇財政稅收的過程中,他任命了大量幕僚擔任厘金局官員,這些幕僚經曆過軍旅的考驗,幹練而具有金融知識,任何形式的走私偷稅都逃不出他們的手心,但他們的上任卻挑戰了當地盤踞已久的既得利益者,江蘇地方士紳紛紛彈劾投訴李鴻章任用“遊幕、劣紳”掌管稅收,橫征暴斂,此起彼伏的紛爭讓李鴻章每日陷身於冗長的筆墨官司之中。正在此時,從已經歸還南京的兩江總督行轅發來公文:總督大人將巡視江蘇、江西二省新近光複州縣,不日將巡視蘇州。
機會,一定要抓住機會,李鴻章頭腦清醒地想到,這是爭取經費,爭取政策,爭取軍隊編製的好機會。可以說,李鴻章此時初步形成的政治、軍事建設思路,是和當時所有清朝督撫完全不同的,其他多數督撫繼承了中國傳統的節儉不擾民的治國思路,更緊緊抱著“永不加賦”的康熙語錄不放,財政上盡量緊縮,對於一切政府開支和軍費能省就省。而李鴻章則已經看到,如今的戰爭,將不是人數、勇氣的戰爭而是財政的戰爭,如今的政府收入大頭,將不是來自具有兩千年傳統的田賦,而是來自工商業厘金、海關關稅。他要把這套符合如今社會實際的,但被傳統鄉紳斥為“橫征暴斂”的財政製度堅定不移地貫徹下去,並養活壯大他的淮軍,他的兵工廠,他的尚停留在藍圖階段的造船廠、煉鋼廠、海軍艦隊。就必須獲得曾國藩的支持。
在南京圍城戰役的最後一刻,雖然朝廷已經明確頒發命令要求淮軍參加對南京的攻擊,但李鴻章強行阻止了劉銘傳的銘字營殺到南京城下搶奪曾國荃、鮑超部的功勞,這一點獲得了湘軍係統軍將官僚的不少好感,可淮軍的毫無精神和理想維係,誌在財祿、慣常擄掠之舉,也成為曾國藩曾經明確批評指責李鴻章的一點。李鴻章雖在通信中再三解釋袒護,終歸還是落下汙點。如今的兩江總督視察,卻是他扭轉恩相不良印象,獲得滌帥支持的絕佳良機。
更何況,通過幾個月來與曾國藩的書信往來,以及對國內局勢的分析,雖說裁湘留淮已是大勢所趨,但距離曾國藩正麵表態盡撤湘軍,淮勇為濟湘勇之窮,不但不能裁撤還要增兵擴編,卻還差幾分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