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書生後代思想開明(1 / 2)

大清王朝的腐敗讓李鵬萬極為厭惡,可是,他的功名思想並沒有改變。

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他認為如果讓子嗣更有造就,唯一的成才之路隻有像他一樣繼續攻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他的至理明言。刻苦讀書,然後參加曆年的鄉試,最後考取功名。次子李曉帆被李鵬萬視為可以繼承其衣缽的最佳人選。

當年,李曉帆並不是李鵬萬的首選之人,他曾經一度寄厚望於長子李起英。李起英從小受到父親的耳提麵命,非常刻苦。李鵬萬前往京城為官期間,就把李起英帶在身邊,希望他也能接受京城的文化氛圍,將來為進入官場做準備。後來李鵬萬發現一人京門深似海,大清朝官在進入晚清時期幾乎人人都貪汙,個個都賄賂。李鵬萬自此方知後悔,原來朝官集聚之地,儼然是一隻偌大的可怕染缸。如果再讓愛子繼續生活在天子腳下,豈不是要誤其一生?當初李鵬萬情願放棄收入頗豐的京官不做,毅然決然地返回粵東老家,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好在李起英在北京生活的幾年,沒有沾染朝廷官員們的任何陋習,始終刻苦攻讀,自強不息。他回到廣東潮州以後,仍以治學為己任。到了弱冠之年,李起英首次參加鄉試大考,便中了一個貢生。本來依李起英的才學人品,繼續這樣奮鬥下去,最終的結局肯定不遜於其父李鵬萬,然而由於他身受父親看破官場的影響,自從中了貢生以後,從此就再不肯發奮苦讀。尤其是他生了一場重病而造成學業的中斷後,更是影響和限製了李起英後來的仕途精進。這也成為李氏家族的一大憾事。

李曉帆也是少年聰穎,極喜書畫。父親李鵬萬的書齋幾乎變成了李曉帆自由遊弋的知識海洋。書齋內藏有大量古今線裝書,其中甚至有一些世間少見的孤本和善本。所有這一切都為李曉帆的啟蒙提供了優厚的條件,尤其是父親每頁上都加了點評的唐宋詩詞、老子和孔子等先哲們留下的精品,都讓李曉帆無師自通並過目成誦。李曉帆隨父親在京城期間,常常追隨其前往琉璃廠觀看古玩店裏珍藏的遼金、北魏、東晉和唐、宋、元等曆代的書畫珍品,這些前輩們留下的文化精品,對少年李曉帆的才智啟蒙無疑有著得天獨厚的影響。

就這樣,李曉帆終於在大清光緒三十三年,也就是清朝將要結束的前一年,考取了一個秀才的功名。那一年他才17歲!在潮州古城裏已屬破天荒的奇聞了。如果清朝科舉製度不因慈禧一年後的突然駕崩而中斷,那麼很難說李曉帆後來不會像他父親那樣成為紫禁城文華殿中金榜有名的菁英。

這個名叫李曉帆的年輕人,就是李嘉誠的祖父!

李曉帆是當時潮州地區的進步人士。李鵬萬去世以後,李曉帆在潮州附近的澄海縣開辦了一家民辦學校。這時早已是民國年間了,李曉帆是粵東地區最早主張廢除八股文,提倡白話文的賢明之士之一。他主持的“澄海書院”不但在文章格調上別開生麵,而且學生們在他的教育下,大多愛國思想濃厚。李曉帆是民國年間粵東知識界反對袁世凱稱帝和抨擊張勳複辟的中堅分子。民國四年(1915年)1月下旬,當袁世凱接受日本公使遞交的所謂的二十一條以後,舉國上下對袁世凱政權的賣國行徑同仇敵愾。這時,李曉帆在澄海縣積極組織書館的學生們上街示威,他親自高舉“反對二十一條禍國殃民”的條幅,帶領他的學生們從澄海走到潮州,參加在這裏舉行的潮州學生大集會。這也是李氏家族有史以來第一個走上街頭的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