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當年李明山率家人來粵東初期,僅是一個人脈豐厚大家族的開始,那麼到了清朝鹹豐九年,李氏家族的後繼者李鵬萬就再不是這書香門第中以教書為榮的普通塾師,而是成為名震潮州的著名學士。
李鵬萬自幼天資聰穎,讀書萬卷,並過目成誦,是海陽縣當時有名的學子菁英。尤其是他的毛筆書法,龍飛鳳舞,頗有古人蘇軾之遺風,在潮州地地區人人皆知。每年元宵節總有人上門求其手書對聯,鄉民們每每以有李鵬萬親筆對聯張貼於門楣而引為至榮。等到李鵬萬考取朝廷貢官而風靡粵境之時,廣東地方各縣所建牌坊之上,多有李鵬萬手書楹聯鏤刻其間。現在仍可在粵東各地覓見其陳年遺墨。
李鵬萬作為李明山的第七代後裔,他的成功在於接連兩次鄉試中以名列前茅的成績成為佼佼者後,破天荒在大清年考中成為可進京城為官的進士。須知,那時的進士不同於普通的舉人和秀才,也不是一般在大考中成為官員的學子,李鵬萬的全優試卷是在經過皇帝的禦覽朱批之後,才從全國數以百計的優秀考生中脫穎而出,這在邊遠的粵東更是鳳毛麟角。所以,當李鵬萬中了京官的消息傳至海陽時,全城轟動。整座潮州古城都為這位給鄉親們增光彩的李鵬萬張燈結彩,燃放爆竹,接連慶祝了三天三夜。真可謂潮州地區古來罕見的喜事!
詩禮傳家的優良祖訓正是從李鵬萬開始得到了生動的體現。李氏家族前後經曆七代人的艱苦努力,最終才贏得史無前例的巨大成功。可以說,李鵬萬的成功發跡繼承了其祖先李明山的衣缽。不過,李鵬萬盡管進京做官,並且平步青雲,可他並沒有滿足於已得的官位。又經過幾年的努力,品貌兼優的李鵬萬在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不久,即參加了同治二年(1863年)在紫禁城文華殿舉行的大考。這時鹹豐新歿,慈禧開始染指朝政,更加喜歡鼓勵朝臣奮進向上。這12年才有一次的宮廷內官的考試雖是大清禁官多年的慣例,但李鵬萬趕上這次大考,具有讓他一展才氣的誘惑,因為慈禧已經親頒聖諭,凡考中者均可連升三級。李鵬萬知道,如若滿足一般的京官生活,完全可以止步不前,但他早就暗暗立誌要以他出類拔萃的生花妙筆撰寫奇文,一定要在那些小視自己的孤傲京官中名冠群雄。李鵬萬果然筆著奇文,震驚紫禁城,他再一次成功了!李鵬萬以其寓意深刻的文章,出入意料地摘取了文華殿上的桂冠,成為讓所有京官羨慕的文官八貢之一。
李鵬萬畢竟不同於那些不學無術,每日鑽營官場的六部九卿,學識的淵深和與生俱來的善良品質,都讓他自感難以適應大清惡濁的官場。尤其是爾虞我詐且又處處充滿險惡的朝廷高層,對於素以國家社稷與天下黎民為重的李鵬萬來說,如履薄冰。他感到京官難做,有些高處不勝寒。
清同治四年(1865年)夏天,李鵬萬奉命巡視河南。一路上,他發現荒野哀鴻,枯草幹枝,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正在席卷著中原大地。出身於粵東的李鵬萬做夢也沒有想到,古來素有中原糧倉美稱的河南地麵竟然一片荒蕪。而河南大地恰恰就是李鵬萬的祖籍。當他看到被祖輩描述為中原糧倉的故土,如今竟然因旱災而哀鴻遍野的時候,李鵬萬不禁之落淚,甚至為之憤怒。他在中原巡視期間,一路上所見災民如蝗,饑饉到極致的鄉民大多以枯樹朽枝和野花殘草為糧。但再看當地的朝官:人人酒池肉林,花天酒地。兩相對比,無疑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一切,尤其讓李鵬萬激憤難忍。當他回到故裏許昌的時候,所見景況更讓他為之震怒。一麵是鄉間百姓的民不聊生,一麵是當地朝官對他的百般奉迎。麵對當地官員的阿諛,李鵬萬曾經當麵拍案指斥,並當場罷免了幾個在他職權範圍內可以廢黜的官員。然而,李鵬萬畢竟無權解決河南境內大批朝官的貪贓枉法問題。於是他回到京城之後,向慈禧遞上了一道親筆條陳,要求重罰嚴懲,甚至罷免河南一批重要貪官,以保證民間百姓不被天災塗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