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人穿著一件厚呢子的外套——雖然這張照片攝於夏天。

羅蘭猜想:要麼那年夏天十分寒冷,要麼就是這位教授確實囊中羞澀。

她放下照片,默默地和貝思一起,把房間收拾停當。

羅蘭一麵收拾,一麵理順自己的思路:在這個“原版位麵”裏,原作者的化身,喬,恐怕並沒有真正遇到這樣一位巴爾教授,至少沒有和他麵對麵相處過。\思\兔\網\

但是這位教授留下的很多痕跡,足夠讓喬想象出這樣一個

血肉豐滿的人物。

接下來的日子裏,發生的很多事都印證了她的這個猜想。

比如抵達的當天下午,羅蘭和貝思看見一個年輕的女仆吃力地往五樓上提一筐煤炭——冬天就要來臨,整棟房子裏的壁爐都需要點著取暖。

羅蘭和貝思見那名女仆太吃力,主動上前幫忙,女仆千恩萬謝之餘,擦一把頭上的汗,說:“要是巴爾教授沒回德國就好了。”

羅蘭立即把巴爾教授想象成為一個可以放下一切架子,幫別人幹體力活的好人。這種跨越階層的熱心腸,在位麵裏可並不多見。

又比如在這座大房子裏的餐桌上,人們笑話某個人吃得快且多的時候,會笑他:“你怎麼和巴爾教授一樣?”

而這座房子裏的孩子們則最喜歡將巴爾教授和其他人比較。

但柯克太太希望羅蘭和貝思能作為家庭教師,管管這些孩子們的時候,這些小不點一起表示了抗議:“我們想要巴爾叔叔。”

還有一個小不點慢慢地爬到羅蘭麵前,逼得羅蘭不得不把她抱起來。小東西卻用糊了滿手口水的小手拍拍羅蘭的臉,問她:“巴爾叔叔去哪裏了?”

羅蘭:這……

她立即又自動給巴爾教授腦補了一個孩子王的形象。

最終,羅蘭幸運地逃脫了獨自擔當家庭教師的可怕命運,她、貝思和另外一名女家庭教師一起接過了教養所有這些孩子的“重任”。

溫柔細心的貝思每天會花上兩個小時,帶著一個女仆照料這些孩子的生活起居。

羅蘭則負責給這些小不點們上“體育課”,帶他們捉迷藏、扮演士兵列隊、騎木馬……當她接近被這些精力無限的小家夥耗盡體力的時候,會有另外一位年輕和善的女士來接她的班。

這位年輕女士見到羅蘭狼狽的樣子,會非常同情地安慰一句:“別怕,你現在這副樣子比起巴爾教授那時,那可是好多了。”

羅蘭:……

巴爾教授,您究竟是多著名(倒黴)的一個人物呀?

當然,在她聽了所有這些故

事與評價之後,巴爾教授幾乎已經活生生立在她腦海裏了,盡管這個人物從未出現在她麵前過。

他是一位作者憑空想象出來,但又有跡可循的一個,“真實”的人。

但因為沒有真實出現過,一切美好而溫存的優點,和那些諸如邋遢之類的小缺陷,就都能一一安排在這個人身上。

羅蘭和貝思很快就都適應了這座大房子——這個小社會。

紐約是個奇妙的地方,這裏彙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這幢大房子裏也是一樣,人們帶著各種各樣的口音說著英語。

他們的身份與職業各不相同。有些人早出晚歸,另一些人則完全反過來。

有些人天生帶有鄉村生活所賦予他們的熱情,而另一些人,身上的純真已經消磨殆盡,看人時滿眼都是“都市人”所獨有的冷漠。

這座房子裏的大餐桌則是這個“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