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7.92毫米口徑並裝備二線部隊使用。九九式長步槍,此槍是廣島東洋工業(Toyokogyo,現馬自達)製造的30係列,小倉兵工廠督造,該槍生產於1939年
九九式短步槍(上)和九九式長步槍(下)
日軍在戰爭中也使用了兩種很特殊的步槍,分別是I式海軍用步槍和二式傘兵
用步槍。
1938年時,由於日本所有兵工廠都在為滿足陸軍的需求而開足馬力生產,因此
日本海軍隻能向意大利的皇家特裏尼兵工廠定購了六萬支步槍,並命名為I式海軍用步
槍,I是意大利的英文縮寫,代表該槍是意大利產的步槍。I式海軍用步槍混合了有阪成彰和卡蘭卡努的設計,該槍槍長771.7毫米,口徑仍然為6.5毫米,使用三八式步槍的6.5_50毫米半底緣彈。
I式海軍用步槍被用作海軍的艦用步槍和海軍陸戰隊用槍,其槍托結構是典型
的日本拚合式槍托結構。該槍參加了太平洋戰場上的一係列島嶼爭奪戰,但是在與美軍m1
型加蘭德步槍德的對陣中完全處於下風。
在德國的幫助下,日本在1940年組建了第一支傘兵部隊,就像坦克在日本被另
外起名為“戰車”一樣,日軍也給傘兵部隊另外起了“挺身落傘部隊”的名字。有意思的
是,日軍並沒有選擇德國師傅所使用的衝鋒槍,而是打算另外在步槍上改造合適的武
器。主要原因是日本軍方認為“隻要一顆子彈就能打死的人,卻用幾十顆子彈去消滅,這
無論如何也是一種浪費行為”,並且步槍的命中精度比衝鋒槍要高很多,所以傘兵部隊還
是裝備步槍的為好。這種落後的戰術思想最終導致了二式傘兵用步槍的出現。
二式傘兵用步槍,由名古屋兵工廠製造,此槍生產於1944年最先提供給傘兵部隊的是折疊槍托的三八式馬槍和可拆卸槍管的九九式短步槍,結果發現都不適合傘兵使用。最終,日軍決定在九九式步槍的基礎上研製新型傘兵
用步槍,而日本傘兵部隊在1943年新型二式傘兵用步槍出現前就隻能使用不合適的三八式
馬槍湊活了。為了便於傘兵攜帶,二式步槍被設計成可以拆卸為兩段的結構,槍的
前後段可以用一根插銷固定,二式步槍的前段槍管下部設計有一個卡榫,將插銷對準插孔並且旋緊插銷即完成了步槍的組裝,插銷和卡榫卡接在一起,實現了槍管的密合和步槍的固定。
在野戰條件下,無需任何工具就可以在數分鍾內將該槍拆卸或者組合完畢。二式傘兵用步
槍發射7.7_58毫米無底緣步槍彈,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均略小於九九式步槍,該槍的射擊
精度良好,但是重量略大於九九式短步槍,主要原因是二式傘兵用步槍在兩段的接合部使
用了插銷卡接結構,因此重量有所增加。二式傘兵用步槍僅僅在名古屋兵工廠生產,在1943年~1945年兩年間,大約生產了22,000支二式步槍。在日軍傘兵部隊屈指可數的幾次
戰鬥行動中,二式步槍基本上都參與了戰鬥,最有名的一次戰鬥行動就是日軍對衝繩島機場
的決死機降攻擊行動,該槍在與美軍的對抗中暴露出了火力貧弱的最大缺陷。
二式傘兵用步槍分解後的槍身後部
二式傘兵步槍分解後的槍身前部組合後的接合部特寫
在三八式步槍和九九式步槍的基礎上,日軍研製並裝備了數款狙擊步槍,這些
狙擊步槍,不管是在抗日戰場還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給盟軍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日軍
裝備的狙擊步槍主要有九七式狙擊步槍以及九九式狙擊步槍。
九七式狙擊步槍是在三八式步槍的基礎上研製而成,其結構與三八式步槍相
同,隻是加長加厚了槍管,並且加裝了4倍瞄準鏡。由於特製的6.5_50毫米減裝藥子彈
在槍膛內即完成燃燒的全過程,子彈在飛出槍口時產生的煙霧和聲音等容易暴露方位的特
征基本沒有,憑借此種特製子彈和必死的決心,日軍狙擊手往往可以幹掉整個炮班而不被
發覺。1942年,在太平洋戰場的日軍又裝備了一種新型狙擊步槍,這就是九九式狙擊步
槍。九九式狙擊步槍是在九九式長步槍的基礎上加裝了九七式狙擊步槍的4倍瞄準鏡。九九
式狙擊步槍通常使用特製的7.7_58毫米減裝藥子彈,但是由於7.7毫米子彈裝藥量多於6.5毫米子彈,因此,九九式狙擊步槍的發射特征比九七式狙擊步槍的發射特征更為明顯。一般
來說,在太平戰場上,由於美軍占據火力的絕對優勢,因此日軍狙擊手更喜歡使用九七式
狙擊步槍。
九七式狙擊步槍
在抗日戰場上,九七式狙擊步槍得到了廣泛應用,日軍曾經在淞滬會戰中廣泛
使用過加裝瞄準鏡的三八式步槍,在正麵戰場上,裝備九七式狙擊步槍的日軍狙擊手
通常被用於狙殺敵方中高級指揮官、炮班以及機槍組,由於正麵戰場的國民黨軍缺乏訓練
有素的狙擊手,同時部隊的素質又相對較低,日軍狙擊手取得了相當驚人的戰績。在太平
洋戰場上,裝備九七式或者九九式狙擊步槍的日軍狙擊手通常都躲藏在草叢或者樹冠中,
使用特製的減裝藥子彈對美軍的戰地指揮官、坦克車組、炮班以及機槍組進行決死狙殺。
總的來說,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狙擊活動遠比美軍來的活躍,日軍狙擊手往往抱著必死
的決心進行狙擊活動,這些狙擊手可以在同一地點潛伏長達一周的時間,以等到合適的目
標加以狙殺。但是由於日軍狙擊手的戰術非常呆板,美軍通常都會使用m3型坦克
的37毫米高爆彈對可疑地區的樹冠進行清掃,日軍的狙擊手就會“像被霰彈槍打中的鴨子一樣紛掉落下來”。在美軍加強了戒備之後,日軍此種類型的狙殺就隻能是為美軍坦克手
送上一道道開胃甜點而已。
由於日本本土極其缺乏資源,經濟上根本不能承受大規模使用重炮武器的負
擔,因此機槍武器在日軍的火力支援體係中處於支柱地位,日軍在步兵部隊中普遍裝備
了輕重機槍以彌補日軍單兵火力的不足,日軍每個小隊都裝備了一挺輕機槍,每個中隊都
裝備了三至四挺重機槍,加強部隊的編製更是達到了普通部隊編製的二至三倍。日軍在整
個二戰中使用的機槍種類繁多,除了最為出名的十一年式“歪把子”輕機槍外,日軍還裝備
了九六式輕機槍、九九式輕機槍、三式重機槍和九二式重機槍等等,某些部隊甚至使用
過繳獲的中國製捷克ZB26式輕機槍。這些機槍中,十一年式、九六式輕機槍以及三式重機
槍都是使用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毫米半底緣步槍彈,而九九式輕機槍和九二式重機槍則
是使用7.7毫米九二式半底緣尖彈。在1939年的時候,日軍共裝備了三種口徑一致卻不能通用的7.7毫米槍彈,分別是海軍和海軍航空兵使用的7.7毫米全底緣機槍彈、九二式和九九式機槍的7.7毫米半底緣機槍彈以及九九式步槍使用的7.7毫米無底緣步槍彈,這三種槍彈雖然口徑一致,卻不能通用,如此繁雜的槍彈種類,想必日軍的後勤壓力會十分沉重。相比之下,雖然十一年式、九六式輕機槍以及三式重機槍發射的6.5毫米槍彈雖然殺傷力不
足,但是卻實現了與三八式步槍的高度通用化,至少日軍的後勤官不會為分清三種不同的槍彈而傷腦筋了。
十一年式輕機槍於1922年(大正十一年)設計成功並裝備部隊,為了簡化後勤
供應,該槍采用了三八式步槍的6.5_58毫米步槍彈,由於十一年式輕機槍的槍托向右
側彎曲,因此在我國也被稱為“歪把子機槍”。十一年式機槍的自動方式為導氣式,使用螺
旋狀散熱片進行冷卻,該槍是機槍史上唯一采用彈鬥供彈原理的輕機槍,彈鬥為漏鬥
狀,容彈量為30發,每5發子彈都使用三八式步槍的彈夾裝填在一起。由於日本糟糕的子彈製造工藝,使用十一年式輕機槍時必須先將子彈塗油然後才能放入彈鬥,否則的話,公差過大的子彈往往會導致供彈故障,因此在十一年式輕機槍的槍托內藏有油壺。理論上來說,
這種供彈係統節省了更換彈匣的時間,副射手隻需不停地將普通的三八式步槍使用的5發
彈夾裝入彈鬥內,機槍就可以實現不間斷射擊,但是實際使用中,這種設計產生了意料之外
的問題,彈鬥式供彈係統太過複雜,實戰條件下故障頻頻,在持續射擊時槍管會很快過熱
而不能射擊,而設計時並沒有考慮快速更換槍管的問題,因此不得不停下來等待槍管冷
卻,在實際使用時,以300發為連續射擊的上限。十一年式機槍的供彈係統的設計可以說是
日本人在武器設計上獨出心裁卻又糟糕透頂的典型之一,此種設計在十一年式輕機槍後就沒
有再被采用過。
十一年式輕機槍,其糟糕透頂的供彈係統經常令使用者頭疼不已。由於十一年式機槍糟糕的設計,日本於1936年(日本神武紀年2596年)在十一年式輕機槍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新型九六式輕機槍,該槍著重改進了十一年式機槍供
彈係統和持續射擊能力的缺陷。九六式輕機槍在設計時參考了捷克ZB26式輕機槍的供彈係
統,外形與ZB26式輕機槍非常相似,與ZB26外觀的主要區別是九六式輕機槍采用了30發形彈匣供彈,而不是ZB26的20發直型彈夾。九六式輕機槍采用導氣式自動方式,冷卻方式為輕便的氣冷式。參考ZB26的設計,九六式輕機槍是日本第一挺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輕機槍,這種設計使得九六式輕機槍可以保持足夠的火力持續性。九六式輕機槍口徑仍然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