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械大全(1 / 3)

作為發動二戰的元凶國之一的日本,當時是亞洲僅有的實現所有武器自給的國

家,日本的軍火工業為日軍這個瘋狂的戰爭機器源源不斷地提供了各種武器裝備。日

本陸軍依靠著這些武器裝備,在短短十幾年間就吞並了我國大部分的國土,在太平洋戰爭

爆發初期更是橫掃整個東南亞,建立起了日本法西斯心目中的皇道樂土——“大東亞共榮圈”。

日本陸軍在二戰時使用的武器裝備,雖然比同時期的美蘇德等陸軍強國都要差

一些,但是相比抗戰初中期的中國陸軍以及東南亞的殖民地駐防軍(如菲律賓的美

軍、馬來西亞的荷軍和東南亞的英軍)來說,日本陸軍的整體裝備水平實屬精良,比起還在

用“老套筒”和“漢陽造”的中國**領導的抗日軍隊來說,日軍的整體火力更是處

於絕對的優勢地位。

有意思的是,雖然日本陸軍的整體裝備水平在二戰初期相對精良,但是手中的

輕兵器卻是沒有一樣好使的,有些輕武器更是出於空白狀態,這主要也是由於日本資源的

缺乏、日本工業基礎的落後、日軍整體作戰思想的落後以及設計人員薄弱的設計水平的狀

況所導致的。二戰初期日本陸軍較高的單兵素質雖然部分彌補了輕武器的缺陷,但

是到了戰爭的中後期,日本人就開始為此付出血的教訓了。可以這樣說,日軍裝備的一係列輕武器見證了日本法西斯由猖獗走向滅亡的全過程。下麵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這些沾滿了被侵略國家人民鮮血的武器吧。

二戰中步兵最為重要的單兵武器就是步槍,日軍在二戰中裝備的步槍種類繁

多,主要的型號有三零式步槍、三零式馬槍、三八式步槍、三八式馬槍、四四式馬槍、

九七式狙擊步槍、九九式步槍、九九式狙擊步槍,以及極少有人知道的I式海軍用步槍和

二式傘兵用步槍。這些步槍都采用了直動式槍機設計,由可以容納5發子彈的彈艙供彈。這

些步槍都隻能進行單發手動射擊,除了九九式步槍、九九式狙擊步槍以及二式傘兵用步槍使

用7.7毫米無底緣步槍彈外,其他步槍都是使用的6.5毫米半底緣步槍彈。日本發展的這一係列步槍,基本上都是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發展起來的,相互

間都有著極為緊密的親緣關係。日本步槍大致上分成兩個係列,即三零係列和九九係

列。三零係列包括了三零式馬步槍、三八式馬步槍、四四式馬槍以及九七式狙擊步槍。而

九九係列則包括了九九式步槍、九九式狙擊步槍以及二式傘兵用步槍。日本步槍上的設計

思想雖然減少了開發失敗的可能性,但是卻阻礙了新技術的運用,同時由於日本也一直堅

持重海輕陸政策,最終導致了日軍輕武器遠遠落後於各個主要軍事強國的結果,這也算是

被日軍占領國家的一件幸事吧。

三零式步槍是日本第一支采用無煙發射藥的軍用步槍,也是日本其後發展的一

係列軍用步槍的原型。1897年(明治三十年),東京炮兵工廠廠長、兵工專家友阪成

彰大佐在自己設計的三零式6.5_50毫米半底緣圓彈的基礎上設計成功一支6.5毫米口徑的

軍用步槍,正在擴充中的日軍很快就決定采用這支步槍作為製式步槍,並定名為三零式步

槍,三零式步槍是當時口徑最小的步槍。三零式步槍采用了毛瑟m1888式步槍的直動式槍

機設計和5發彈艙設計,相當巧合的是,毛瑟m1888在中國的仿製品便是“漢陽造”(或者叫“八八”式步槍)。由於日本一直以來就堅持發展騎兵部隊的傳統,和三零式步槍一起定

型的還有三零式馬槍,三零式馬槍和三零式步槍的唯一區別是槍管縮短,更便於騎兵攜

行。三零式步槍/馬槍非常容易辨認,其槍機尾部呈鉤狀,在中國被稱為“金鉤步槍”,當時

的中國也進口了一部分這種步槍裝備部隊使用。

三零式步槍

三零式步槍並不是一支完美的步槍,存在著自身設計上的一些缺陷,根據日軍

使用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友阪成彰進行了相應的改進,新槍於1905年(明治三

十八年)定型並裝備部隊,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八式步槍。三八式步槍沿用了三零式步槍的直動槍機式設計和5發彈艙供彈係統,根據三

零式步槍沾染塵土後容易卡殼的缺點,友阪成彰大佐在三八式步槍槍機上增加了一個防

塵蓋,該防塵蓋是隨動式設計,成為了三八式步槍最顯著的特征,“三八大蓋”的稱呼也隨

著日軍侵略的鐵蹄傳遍了中華大地,三八式步槍在中國戰場上一直被使用到1945年。三

八式步槍口徑仍然為6.5毫米,槍長1.275米,重3.9公斤,彈艙容量5發,有效射程460

米,標尺射程為2400米。三八式步槍的優點在於構造簡單,容易維護,子彈後坐力小,命中率較高。在抗日戰場上,曾經出現過裝備三八式步槍的日軍在2000米左右的距離上進行精確射殺的戰例,這足以證明三八式步槍所具有的高精度。

由於三零式步槍使用的6.5毫米半底緣圓彈的殺傷效果並不好,友阪成彰另外

設計了一款三八式6.5_50毫米半底緣尖彈,以增強步槍彈的侵徹效果。為了更好地利用

庫存量巨大的6.5毫米半底緣圓彈,三八式步槍也可以使用該種子彈。兩種子彈的彈丸初

速均為762米/秒。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6.5毫米半底緣尖彈的殺傷力也是不能令人滿意

的。日軍使用的6.5毫米步槍彈彈道低伸,彈頭的飛行穩定性太高,在擊中敵人時彈頭不能

通過翻滾作用把能量傳遞給肌體,彈丸在肌體上的穿入孔和穿出孔基本一樣,隻要不是命中

致命部位,基本上就不會致命,而且傷口恢複也很快。而當時國民黨軍普遍裝備的二四

“中正”式步槍(仿德國毛瑟m1898式步槍)的7.92毫米彈丸,殺傷力巨大,隻要命中軀幹部位,基本上是非死即重傷,在抗日戰場上,日軍的步槍火力一直居於弱勢。日軍對6.5毫米彈的不滿也導致了日軍另一個係列步槍的出現,這個在後麵會詳細介紹。6.5_50毫米半底緣彈,上為全覆甲尖彈,下為普通圓彈在日本步兵裝備三八式步槍的同時,日本騎兵也裝備了三八式馬槍,三八式馬槍是在三八式步槍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其構造與三八式步槍完全相同,與三八式步槍的區別在於三八式馬槍的槍管和槍托都相對較短,整個槍長縮短到了961毫米,重量減輕到3.05公斤,更適合於騎兵攜行,由於槍管的縮短,三八式馬槍的有效射程和射擊精度都有所下降。

在三八式馬槍的使用過程中,騎兵們最大的抱怨就是其配用的三零式刺刀在使用過程中很容易遺失,同時,在高速奔跑的馬匹上安裝刺刀對於身材普遍矮小的日軍來說

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日本定型了一款新的馬槍並

且裝備部隊,該槍被命名為四四式馬槍。四四式馬槍與三八式馬槍的尺寸和構造基本相

同,主要不同的是,四四式馬槍把刺刀改成了折疊式三棱錐型,使用時隻要將刺刀伸展到位

並且固定即可,在不用時可以折疊收入步槍護木下。八路軍延安兵工廠研製的八一式馬步

槍的折疊式槍刺基本上就是以四四式馬槍為參考設計的。四四式馬槍的刺刀設計使得該槍

非常適合於騎兵使用,日本騎兵大量裝備了此槍。作為一種易於攜行的武器,四四式馬槍

也裝備了日軍部分後勤與特別部隊,同時日軍的第一和第三坦克師團也部分裝備了該槍,作為坦克手的隨身防衛武器。

四四式馬槍

由於在戰場上吃足了“中正”式(毛瑟m1898式)7.92毫米步槍彈的苦頭,日軍

痛感6.5毫米步槍彈威力不足,6.5毫米步槍彈的侵徹力不足,停止作用也非常差,常

常出現敵人

身中數發子彈仍能堅持戰鬥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在九二式7.7_58毫米

機槍彈(1932年投入使用)的基礎上開發出新型7.7_58mm無底緣步槍彈,名古屋

兵工廠也於1939年研製出一支使用該種新型步槍彈的新式步槍,該槍被命名為九九式步槍(日本神武紀年2599年,昭和14年)。九九式步槍分為兩款:長步槍和短步槍。這兩款步槍結構完全一樣,隻是長度不同。九九短步槍曾經被設想用來取代四四式馬槍,但是由於長度仍然嫌長,而且重量也太大,因此四四式馬槍仍然是日本騎兵部隊的主要裝備。九九式步槍是在三八式步槍的基礎上設計的,大體結構與三八式步槍相同。以九九式長步槍為例,該槍槍長1270毫米,槍管長657毫米,槍重4.10公斤,在攜行性

方麵要差於三八式步槍,發射7.7_58毫米無底緣步槍彈時的彈丸初速為728米/秒,該槍標尺射程為1700米,有效射程為400米,為增加裝備通用性,該槍和三零式步槍一樣,均配用三零式刺刀。相比三八式步槍,九九式步槍槍管稍短。由於7.7毫米步槍彈威力大

於6.5毫米步槍彈,九九式槍托底板很厚,用以增強發射時對後坐力的控製。九九式步槍的背帶環在步槍左側,照門上加了兩翼,以方便對空射擊。九九式步槍配有鋼絲支架,以進一步增加射擊穩定性。為了適應熱帶的作戰環境,九九式的上護木一直延伸到頭箍附近,並且對槍管進行了鍍鉻處理。

九九式步槍主要由小倉兵工廠、大阪兵工廠以及廣島東洋工業等主要兵工廠生

產,當時被日軍占領下的奉天兵工廠也是九九式步槍的主要生產廠之一。九九式步槍總產

量超過2,600,000支,主要裝備日軍在東南亞以及太平洋戰場上的部隊,九九式步槍在

中國戰場上並不多見。有意思的是,在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的兵工署將大量的九九式步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