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械大全(3 / 3)

6.5毫米,使用三八式6.5_58毫米半底緣尖彈,發射三八式尖彈時初速為730米/秒,該槍全長1054毫米,重量為8.85公斤。九六式輕機槍構造簡單,堅固可靠,在射擊時極少發生故

障,該槍的特殊之處是可以配備刺刀,以進行白刃格鬥用。

九六式機槍本來是用於替代十一年式輕機槍的,但是由於生產能力的不足,該

槍直到珍珠港事變之後才全麵裝備日軍在太平洋戰區作戰的部隊,“馬來之虎”山下奉

文的第25軍則是第一支全麵換裝此種新式機槍的日軍部隊。西方第一次知道該種武器存

在則是英軍繳獲九六式輕機槍以後的事情了。

與三八式步槍一樣,十一年式和九六式輕機槍都存在口徑過小、侵徹能力小以

及停止能力差的缺點。因此,日本於1939年(日本神武紀年2599年)在九六式輕機槍

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主要是將口徑改為7.7毫米,新槍被命名為九九式輕機槍。九九式輕

機槍發射7.7毫米半底緣彈,由30發弧形彈匣供彈,彈丸初速為700米/秒,表尺射程1500

米,理論射速為800發/分,槍全長1186毫米,重9.94公斤。該槍是日軍在二戰中使用的最為優秀的輕機槍,但是由於日本工業生產能力的限製,其產量並不是非常的大。

日軍第一次大規模使用重機槍是在1905年日俄戰爭時期,當時日軍大規模裝備

了法國的7毫米哈其開斯重機槍,在此基礎上,日軍於1914年(日本大正三年)設計

出一挺新式重機槍,並命名為三式重機槍,該槍口徑與三零式以及三八式步槍一樣,采用了

6.5毫米口徑,發射6.5_50毫米三八式步槍彈,該槍為導氣式自動方式,采用氣冷式冷卻方

式。三式重機槍槍管口部設計有消焰器,槍管後部有散熱筒,機匣後部參考馬克沁式重機

槍,采用了平行護手設計,該槍配有重型三角架以提供穩定的射擊平台。三式重機槍是日

軍在侵華戰爭中廣泛裝備使用的重機槍之一。

6.5毫米口徑的三式重機槍,該槍與九二式重機槍外形及其相似出於與九九式輕機槍相同的原因,日本於1932年(日本神武紀年2592年)在三式重機槍的基礎上研製出了九二式重機槍,主要的改動是將口徑改為7.7毫米,發射7.7_58毫米九二式半底緣步槍彈。九二式重機槍的自動方式和冷卻方式均與三式重機槍相同,該槍采用30發彈板供彈,發射7.7毫米半底緣步槍彈時初速為721米/秒,表尺射程為

2700米,理論射速450發/分,槍長1225毫米,槍身重26.6公斤,包括三角架時全槍重62.5公斤。

九二式重機槍

二戰中日軍所使用的最糟糕的武器莫過於手槍了,侵華日軍使用的手槍多達十

餘種,卻沒有幾款是堪用的,為了簡單起見,在這裏就不一一介紹這些手槍,隻是選

擇典型的南部十四式手槍加以介紹。

提起南部十四式手槍,就必須說到南部紀次郎大佐和他設計的幾款自動手槍。

1904年,日本槍械設計師南部紀次郎大佐設計出日本第一款自動裝填手槍,該槍被命

名為南部式(TypeNambu)手槍。南部式手槍口徑為8毫米,8發彈匣供彈,自動方式為

槍管短後坐方式,發射由南部紀次郎大佐設計的8毫米子彈時初速為325米/秒,有效射程為50米,槍長229毫米,槍重0.875公斤。該槍並沒有被日本陸軍采用為製式手槍,但是仍然有一些軍官自行購買並裝備使用。有意思的是,當時日本陸軍使用的最多的手槍就是大名鼎鼎的毛瑟m1896式手槍。在使用過程中,南部式手槍暴露出了故障率偏高的最大缺點。

1920年,日本陸軍開始研製一款新式手槍以普遍裝備部隊。以南部式和南部陸

式手槍為基礎,南部紀次郎大佐和他手下的設計人員於1923年研製出一支新的8毫米

口徑的自動手槍。該槍於1925年(大正十四年)定型,並於1927年被日本陸軍正式采用為製式手槍,由於該槍是在大正十四年定型,因此被命名為南部十四式手槍,也稱為十四式手

槍。該槍的原理與南部式手槍一樣,自動方式也為槍管短後坐式,發射8毫米南部手槍彈

時初速325米/秒,有效射程50米,槍長228毫米,重0.85公斤,該槍配用的皮製手槍套外形極像王八的外蓋,因此被我國軍民稱為“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式手槍在可靠性上相對於南部式手槍並沒有較大提高,射擊時的卡殼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可以這樣說,日軍在整個

侵華戰爭中就沒有一款自行研製的手槍可以和盟軍大量裝備的毛瑟以及m1911相比的。當

時中國軍隊大量裝備了毛瑟自動手槍,日軍在與這種手槍的交火中往往被壓製得抬不起頭

來。在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甚至專門為毛瑟發明了這樣一種戰術:士兵便衣攜帶20響毛瑟自動手槍,專門在城鎮中與日軍展開巷戰。毛瑟強大的近戰火力往往讓日軍傷亡慘重,而

當時配備的南部式手槍根本就不能和毛瑟抗衡,甚至連三八式步槍也無法壓製毛瑟的強大

火力。在整個戰爭中,南部式以及南部十四年式手槍讓使用該槍的日軍軍官大吃苦頭,甚

至靠繳獲武器來補充自己的抗日遊擊隊也對其的性能頗有微詞。

南部十四式手槍以及配套的手槍皮套

在整個二戰中,日軍的輕武器遠遠落後於當時的各個參戰國。當時的其他參戰

國基本上都大量裝備了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甚至當時的國民黨軍也大量進口並仿製

了諸如伯克門式(mP18I的進一步改型)、m1928湯姆遜式等類型的衝鋒槍。日軍在與國

民黨軍的交手中屢屢吃盡衝鋒槍的苦頭,特別是國內仿製的伯克門式9毫米衝鋒槍(國內稱

為“花機關槍”,在國民黨嫡係部隊中裝備到了班長級),甚至配備了100發的鼓型

彈夾,真真是潑彈如雨。在血的教訓下,日軍於1935年開始研製新式衝鋒槍,該槍便是鮮為人知的百式衝鋒槍。

1937年,南部紀次郎大佐研製出了日本第一款國產衝鋒槍樣槍,該槍被稱為南

部式衝鋒槍。南部式衝鋒槍采用50發弧形彈匣供彈,使用8毫米南部手槍彈,主要的

槍機套件均是仿造德國mP34型衝鋒槍,采用自由槍機原理,由於該槍沒有保險裝置,在子

彈上膛後便一直處於開膛待擊狀態,因此在使用該槍時必須十分小心,不然的話很容易走

火,這個問題在百式衝鋒槍的研製過程中一直沒有給予充分重視,因此在百式衝鋒槍中也保

留了此項嚴重缺陷。隨著研製工作的深入,在認真聽取陸軍參試人員的意見後,南部式衝

鋒槍的彈匣被移至機匣左側並呈水平狀,這種類型的布置與英國斯登衝鋒槍及其類似。新

的衝鋒槍於1940年(日本神武紀年2600年)定型並被命名為“百式”衝鋒槍,該槍使用8毫米南部式手槍彈,采用30發弧形彈匣供彈,槍全長903毫米,槍管長280毫米,槍重4.2公斤,可控射速為300發/分,最高射速700發/分。百式衝鋒槍槍身上鑽有散熱孔,同時配備了三零式刺刀。該槍於1941年2月開始少量裝備特別部隊以及東南亞的日軍,在抗日戰場上,此款衝鋒槍極其罕見。

百式衝鋒槍可以分為前期型、後期型和折疊槍托型三種,這三種類型的產量都

很小,分別是1000支、10,000支和230餘支,相對於三八式步槍上百萬支的產量來

說,真是少的可憐。出現這種這種情況的原因還是日軍落後的戰術思想。在前文已經提到,

日軍一直認為“隻要一顆子彈就能打死的人,卻用幾十顆子彈去消滅,這無論如何也是一

種浪費行為”,同時日本當時已經是不堪重負的軍火工業也沒有能力大量生產這種

衝鋒槍了。

早期型百式衝鋒槍配備有腳架,槍身下配有刺刀柄,其準星為切線式準星,表

尺射程為驚人的600米(作者對此表示懷疑,因為8毫米南部式手槍彈根本沒有這麼遠

的有效射程,從這方麵也可以看出日軍對精確射擊的迷戀),從50米~600米間,每50米

為一個刻度。

後期型與早期型相比,做了如下重要改進:刺刀直接安裝在槍口部位,同時表

尺變為固定式,取消了腳架設計,同時,後期型使用的彈匣也更為堅固,但是這樣一來,

兩種型號的彈匣就不能互換了。後期型也叫實戰型,其加工工藝更加簡單,大量使用了衝

壓技術以方便生產。而折疊槍托型則是在早期型百式衝鋒槍的基礎上研製的,主要改動是

將槍托改成折疊式槍托。該種型號的衝鋒槍主要配備海軍的傘兵部隊。

百式早期型

海軍用百式衝鋒槍

裝備部隊的百式衝鋒槍

日軍使用百式衝鋒槍作戰

可以說,日軍在整個二戰中使用的輕型武器並不先進,甚至可以說是落後於整

個時代,當時的日軍相比國民黨嫡係部隊,其輕型武器的技術性能也是相對落後的。

但是為什麼日軍能夠在亞洲戰場上囂張一時,這就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問題了。日軍在單兵

素質、後勤補給、步炮協同、部隊協調以及戰術素養上都遠高於當時的中國軍隊,因此,

僅僅在輕武器上領先日軍的國民黨軍被打得一敗塗地也就不足為奇了。戰爭並不是靠幾種

新式武器便可以贏得的,這也是最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