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節(1 / 3)

一州的勢力,不見血是不可能的。

“朕明白的。”劉協從刹那的遐想中回過神來,亦低聲道:“好在這二年助農曹風行天下,民智漸啟……否則朕就算手握二十萬大軍,也不敢貿然行此大事。”

正如皇帝所言,自建安五年布局,至今日建安七年收網,便是民智漸啟的過程。

而這樣的效果,少了助農曹推廣的技藝文字,是難以達到的。

正是因為當初皇帝命盧毓操辦中央書局,既增進了造紙的工藝,又大大降低了書籍傳閱的成本,這才使得在朝廷資助下學員習字明理成為了可能;正因為當初皇帝命諸葛孔明等人推廣水排鼓風冶鐵、優選稻種等利民措施,才使得農具造價降低,而每人耕種所得大幅提升,給了鄉民每年來學習的閑暇時光。如果沒有助農曹中,皇帝披星戴月、親自實踐出的一條條具體的方法措施,那麼分田改製這樣的大政策,就好比鏡花水月一般虛妄。

近來麵聖的官員,隻見到了皇帝坐在倉池畔悠然的模樣,卻不曾像曹昂一樣見證過皇帝那無數個不眠的夜晚。

劉協忽然又道:“曹燁是不是到了該讀書了?”

曹昂的獨子曹燁,是年已經將滿五歲。

“朕原本想著請伯喈(蔡邕字)給他做先生,可惜伯喈去歲病故了。”劉協輕歎一聲。

蔡琰的父親蔡邕蔡伯喈,以六十九歲的年紀病故,在這個時代算是高壽了。

曹昂道:“稚子何知?即便是蔡祭酒仍在,臣也不敢請他做犬子的老師。”

劉協笑道:“你這又是過謙了。不要以為孩子小,請什麼樣的老師都不打緊。正是因為孩子小,這請來的老師為人正才更重要。”他上輩子在秦朝為帝王,在繼承人的培養上是吃過虧的,“況且以你如今的身份地位,多少有真才實學的人想要給你的孩子做老師呢,你又何必過謙?不過那等趨炎附勢的人,自然是不好給曹燁做老師的。你看鍾元常(鍾繇字)如何?他的書法倒很看得過去,不過人魯直了些。要麼孔北海?不過他當初在青州戰敗,拋妻棄子而歸,實績沒有多少,整日就會空談,倒不妥當……”他認真思考起備選老師的可行性來,一琢磨自然是覺得誰都有短處,平時作大臣倒是無妨,都能包容;但此時要選來給曹昂唯一的兒子做老師,就有些不滿意了。

曹昂見皇帝勞心政務之餘,還誠心實意為他的孩子打算,不禁心中感激,含笑道:“這又是什麼要緊事,值得陛下如此費神?臣命府中長史每日教犬子習字讀書,慢慢先學起來就是了。”

劉協正色道:“這怎麼不是要緊事?翌日曹燁佐助新帝,就如今日子脩你佐助於朕一般。”他頓了頓,不知想到了什麼,忽然又笑了,換了調侃的口吻,道:“未來的天子第一信臣,幼時的老師豈能輕忽?”

第248章

冀州陽平, 助農曹學員柳大又一次湊到尚書郎曹丕麵前來,黝黑的臉上透著幾分小心,道:“大人, 咱再問一次, 今年我收了這三百石的粟米,給朝廷一半作為屯田的費用, 剩下這一半折算下來,是能買城郊中等田地三十畝, 對吧?”

曹丕認得這柳大, 乃是兩年前最早的一批學員,家在陽平深山之中, 原本在山裏種薄田, 家裏窮到什麼程度呢?當初曹丕原本是想要這柳家三兄弟都下山的, 可是他們家裏實在太窮, 三個兄弟隻有一身能出門見人的衣裳, 誰要出門的時候就穿那身衣裳, 剩下倆人隻能在家裏幹活。家中還有一個瞎了眼的老娘, 柳大已經二十八了, 還沒娶上媳婦,在山裏的農戶來說,男的快三十還沒娶媳婦, 基本上一輩子也就打光棍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 曹丕帶人入山,領了柳大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