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不愉快(3 / 3)

普通來說,談判的底線是最大的籌碼,誰都不會輕易泄漏給對方,以免落入被動。然而高強這個提議卻甚合兩位遼使的心意,他們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如果在談判上耗費了太多的時間的話,一旦貽誤軍機,甚或上京都被女真打破,那時節再要大宋的援兵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當下蕭特末便也一條一條地列了出來,主要是燕雲劃歸大宋所有,其地百姓無論胡漢,皆為大宋子民,縱使有人北逃入遼,遼國也須得予以遣返;其次遼國將與西夏解除盟國關係,也就是說往後就算大宋把西夏給滅國了,遼國也決計不會發一卒援兵;其三即是高麗從此不為遼國的屬國,任憑大宋與之議交;其四是兩國歲幣從每年五十萬減至每年三十萬,恢複到澶淵之盟的水平。

這其餘幾條還罷了,當高強看到第四條的時候,眼睛登時就直了,心說你都被我打成這模樣了,還敢跟我要歲幣?反了天了!

登時就把臉拉了下來:“餘事尚有可議,歲幣決計不許,非但不許,遼國尚須每年貢我大宋馬萬匹,牛萬頭,此外許我大宋每年向遼人買馬十萬匹,牛十萬頭。”

蕭特末這時也對高強有了點了解,當下沉住氣道:“高相公有所不知,我北地田土貧瘠,往年國中稅賦之半皆自燕雲,今兩地若歸還南朝,朝廷用度極乏,又不得征於各屬國,如何保得朝廷體麵?自知這歲幣之賜有所不宜,然實出不得已,若南朝能許時,下官願應許我遼人每歲於邊市向南朝賣馬及牛羊橐駝,隻須南朝有錢來買時,任憑交易,決不阻攔,每歲至少牛馬各十萬,如何?”

這話說得倒懇切,但高強還是想不通,正要發飆時,宗澤從旁邊輕輕踢了一下高強的腳跟,高強到嘴的話便收了回去,揮手道:“說了半晌,口也幹了,不如且請兩位使節奉茶,稍坐片刻如何?”那兩個自然了然,也就同意罷會。

高強吩咐人上茶點,自己與宗澤轉到後進,宗澤便道:“相公,北虜不治食貨,其民又遷徙不定,故而每歲歲幣對於遼國朝廷甚是緊要,不可或缺,若是買牛馬時,隻須天災允許時,他卻無妨。今下官有一提議,何不改歲幣為朝貢,命遼國歲時進貢牛馬,我則量價優給之,將這歲幣之賜便加在其中給了他,豈不了當?須知北虜劫掠成性,倘若國中無資財時,不免連年興兵犯界,我兵處處嚴備不得休息,其費遠過於歲幣也。此則祖宗澶淵之盟賜給歲幣之深意,伏惟相公深體之。”

高強望望宗澤,一臉的恍然大悟,宗澤不明其意,還道自己說了什麼蹊蹺話語。原來高強心中卻想:“我說明朝以後朝廷每年都作冤大頭,對於遠來朝貢的各部落,都是來的少,去的多,完全不懂得作生意的道理,顛倒根子在這!看來麵對北方的異族劫掠,是個儒家大臣都能想出這點子來啊,既有了麵子,又能夠滿足北方異族對於銀絹的需求,當真是個好辦法!”

其實要說起來,對於習慣了農耕社會思維的儒家大臣來說,能采取這樣的辦法解決北族劫掠的問題,已經算是達到極致了。要知道中國北方土地貧瘠寒冷,那幫狼崽子從來都是看著南方的華夏大地口水直流,一有機會就要南下劫掠一番,其實也就跟嘯聚山林的綠林好漢一個性質,文明社會的寄生蟲而已。

然而站在中國的角度,對於這些異族的劫掠當真是頭痛無比,那大片鳥不生蛋的破地方,打下來也沒用處,就算是大肆擴充軍備,把他打個服服帖帖,你橫是不能把人家都殺光吧?哪怕是蒙古人那樣的屠殺,到頭來也沒能滅了多少民族。

於是乎,朝貢貿易就成了最好的解決辦法,一方麵是萬方來朝,給足了中央帝國的麵子;另一方麵中國的財富也借著這個渠道輸送到了異族的手中,暫時滿足一下他們的貪婪。假如用現代人最熟悉的社會現象來打比方的話,這就等於是一個富翁給當地流氓交了保護費,不比你請一百個看家護院省錢麼?

身處這樣的環境,高強才徹底看清楚了朝貢貿易的本質。可是,從明代的實踐看來,這種朝貢貿易其實也就是揚湯止沸,根本解決不了實質問題,那些蒙古人、女真人什麼的,該搶還是搶,該朝貢還是朝貢,明朝九邊照樣是駐兵百萬,耗費錢糧無數,顯然這幫狼崽子比中國的黑社會流氓都不如,連保護費的潛規則都不懂。

既然現在站在這裏是一個思想超越了古人的衙內,難道還要重新走這樣的老路麼?(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