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均聽了,這次卻有點不好意思地一笑道:“司馬先生是北方人,習慣吃的是麥,而南方則以稻米為主食。均因此就做了一些蒸餅,送來給司馬先生及其家人,隻要稍微熱熱就能吃了,也算聊做思鄉的安慰。”
老人聽了這話,忍不住又多看諸葛均兩眼,頷首道:“你倒是心思仔細。不過雖然聽說你廚藝不錯,可蒸餅要做的好吃可不容易。能否也給老夫一觀?”
諸葛均想了一想,依然答應下來。於是他便讓樊阿打開自己特製的食盒。那老人凝目一看,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冷氣。諸葛均見他如此,也不由得有些忐忑,心想該不會在自己最得意的廚藝上麵載了吧?便問道:“老丈,均可是做得不對?”
這蒸餅,其實也就是古代的饅頭,不過此時還沒有這個叫法。它是麵粉所做,內裏包餡,蒸熟而食,嚴格來說其實更接近現代的包子,隻是蒸餅卻是口子密封,而且表麵光滑,沒有褶皺。諸葛均曾聽北方流民說起這種食物,暗自留心,此時為司馬徽準備了一份,放入密封食盒之中帶去。
那老人並不搭話,隻是認真看著那依然在冒出熱氣的銅質圓柱形食盒,上下打量。過了一會兒才皺眉道:“公子乃是從襄陽城裏出來,到此地雖然是騎馬,也要花小半個時辰。今日天氣如此寒冷,怎麼這食盒裏麵依然是熱氣騰騰?難道公子會傳說中的仙法不成?”
諸葛均微微一笑,心想原來是奇怪這個。他便解釋道:“老丈有所不知,我這食盒乃是用銅製造,內中另有玄機。盒子裏麵很深,分為三層,第一層是蒸餅,第二層放的是清水。最關鍵的是第三層,這一層設計最深,又開風口,裏麵裝的是我豫章郡出產的石炭。這種石炭燃燒長久,遠勝普通木炭樹枝,又不占地方,攜帶一些上路,還可以再行添加助燃。而銅質食盒合縫嚴密,熱氣不能露出,如此緩緩加熱,蒸餅自然不會冷卻。”
其實這食盒說白了就是在後世的小爐子上麵加一個小蒸籠,隻是漢末燒煤還不流行,而想靠柴火木炭要得到燒煤的效果又很麻煩,因此倒是很少有人打這種主意。
但諸葛均和別人不同,他前世就是個廚子,對於食物的保鮮、保熱有著一種本能般的敏感,這一點隻要從他對豫章郡兵和郡學提供食物的新鮮以及營養度的注重就能看出來。而如今他攜帶這個食盒,正是他在改革郡兵衛生飲食製度時產生的副產物。
在諸葛均看來,軍營中所謂的老弱病殘,其中老的和殘的那是沒辦法了,隻能另作安排。但是病的可以養好,弱的可以養壯。而關鍵的訣竅則是衛生治療、營養調理、身體鍛煉。治療方麵,豫章郡有了神醫華佗以及樊阿、吳普兩大高足,諸葛均又注重推廣普及醫療衛生條件,如今郡學和郡兵營都有各自專門的醫療機構,因此士兵們因病而退役、死亡的幾率大大降低。
而營養調理方麵,作為一個廚子,諸葛均自然很重視夥食方麵的問題。古代士兵的飲食條件非常不好,一般來說,前世看曆史記錄,鼓勵士兵上陣拚命的時候,最常見的手段就是殺牛擺酒搓一頓——反過來說,平日裏士兵當然就沒這麼好的待遇。而且他們飲水、吃飯都不注重殺菌和保險,於是往往會得痢疾之類的腸胃病,而腸胃病帶來的身體虛弱更可能進一步使他們感染傳染病。這也是古代一些戰爭士兵們失去戰鬥力的原因,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其中一個重要的根源就在軍隊飲食健康管理上。
於是除了專門的醫療機構,獨立的後勤飲食機構也迅速建立起來。隻要條件允許,供給部隊煮沸殺毒的清水、新鮮的食物自然是必須的事項。而如何保鮮食物,確保各種行軍幹糧的質量,以及平日裏駐軍的食物營養問題也都列入了郡兵炊事班的學習範圍。負責指導這些事項的最高責任人自然就是諸葛均本人。
其實這些理念是從後世的軍隊管理偷師而來。諸葛均前世的人大多明白這些道理,但是古人對此的重視則不足夠。軍隊往往是發生了流行疾病才想著從後方送藥上前線,而防患於未然的必要機構和措施則推行不足。因此那些比較重視士兵的將領在《三國誌》上多數都會有“善養士卒”的名頭,由他們帶領的軍隊戰鬥力也比較高。
這一方麵是古人缺少科學的常識,另一方麵也可能是為了節約軍隊耗費成本——結果往往付出的代價更大,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兵很可能莫名奇妙就因為腸胃病而失去戰鬥力甚至死亡。而按照諸葛均的想法,這些是培養一支善戰的軍隊必不可少的成本。一方麵這些措施可以降低軍隊中老兵們的非戰鬥減員,另一方麵則可以讓士兵有一種被時刻關懷的貼心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