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諸葛均是很相信這話的。你要讓一個人信賴你、愛護你、尊敬你,可不是隨手丟給人家幾萬塊錢那就成的。這麼做或許別人會感謝一時,但這種感情並不長久。反過來說,細水長流的好意,時日久了更可能點點滴滴在心頭,讓人依依不舍。同學、朋友、夫妻往往都是如此。既然如此,帶兵也該注意這些才對。
抓訓練、抓思想、抓待遇,除了提高郡兵待遇,也從細致處關懷郡兵,並且讓他們認識到這些東西究竟是誰給的,這就是諸葛均的養兵計劃。他想得其實很簡單:將心比心,沒有人會想要拋棄待遇更好、關懷更足的地方去投奔環境惡劣的敵人,也不會有人願意對給自己更好環境的人舉起叛亂的旗幟。諸葛均覺得自己既然是這樣想,其他人應該也不是受虐狂。
開始的時候,包括劉詳在內,豫章的將領們都覺得這些事情未免太過細致繁瑣,而且看起來又微不足道。但是當士兵們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好,身體越來越壯,士氣越來越高,他們也逐漸改變自己的看法,積極地幫助諸葛均推進計劃。
在這個過程中,關於烹調、飲食用具的改善,自然而然地就列入了必須改革的事項。諸葛均開始考慮用更輕便、更便捷的東西取代漢末較為笨重的用具和餐具,於是中國人後世常見的蒸鍋、炒鍋、蒸籠、鍋鏟等用具都被他用麵團捏成模型或者畫出圖形,然後在豫章郡工匠們一次次努力嚐試中提前出現在這個年代,提供給軍隊、官舍、學校使用。可以預期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更加方便的炊事用具就將走入豫章的民間。
諸葛均這次攜帶的銅質食盒正是這些嚐試之一。隻是這種東西較為奢華,目前隻能提供給少部分高層人士享用,卻沒辦法普及出去。
這食盒背後的複雜來由那位老人自然不會知道,他隻是一方麵感歎於諸葛均的巧思,另一方麵則驚訝那種名為石炭的奇妙石頭竟然如此神奇。
這樣一來他看著諸葛均的眼光就更加不同,心裏覺得眼前這位少年心思靈巧,對奇特事物的見聞更是超出自己的預期,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又能在細膩之處關懷別人,竟然能考慮到司馬徽的身份,特地為他準備故鄉的食物。牛車中那位女子美目流動間,欣賞的色彩也是越來越濃厚。
老人剛才隻是關注用來放食物的容器,但是如今仔細一看那白氣繚繞中的蒸餅,卻忽然又呆了一呆,說道:“這……這是蒸餅?我怎麼覺得不太像呢?”
諸葛均隻是按照後世饅頭的做法改良而來,要說漢朝的蒸餅他倒是真沒見過。因此聽老人說不像,心頭就是一沉:看來自己畢竟還是做錯了,古人的食物畢竟和後世不同,記錄往往也不完善,這次可出糗了。
但老人卻又歎道:“老夫要說吃餅,那也有幾十年了,可從來沒有看過如此蓬鬆柔軟、雪白可愛的蒸餅。光看就引人垂涎,這究竟是如何做出來的?公子,你能否讓老夫嚐一個?”
呂蒙畢竟是少年氣盛,見自家三公子如此客氣地陪著這糟老頭聊了半天,又給他看禮物,不想他還得寸進尺,居然毫不客氣地索要起來,忍不住道:“這位老丈,這蒸餅乃是我家三公子辛苦一夜做成,專為孝敬司馬徽先生。您這樣無故索要,可不大好啊!”
他雖然讀書少,最近跟隨呂岱等人學習,修養到底有所增進,因此雖然心頭惱火,說話倒還沒有失去禮節。老人聽呂蒙這麼一說,倒是有些不好意思起來,微微一笑,正要說話,就聽牛車之內傳出“嗤”的一聲輕笑,一個女子的聲音淡淡地說:“尋來尋去尋先生,原來對麵不相識。司馬先生要嚐嚐送給司馬先生的禮物,這可不算失禮吧?”
這聲音清脆悅耳,聽來應該年紀不大,是個少女。
此言一出,呂蒙等人立刻目瞪口呆。要看這少女話裏的意思,豈非是說這位騎著驢子,貌不驚人的老頭就是那“水鏡”司馬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