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五rì,何進前往長樂宮,晉見妹妹何太後,要求誅殺全體宦官中常侍。張讓等派人在宮外偷聽,得知自己危在旦夕,決定反擊自救。他們於是率領黨羽數十人,手執兵器,從側門進入,在殿內埋伏。等到何進出來,張讓告訴何進皇太後再次召見。何進沒有提防再度入宮,被尚方監渠穆擊斬在嘉德殿上。一代權臣就因為自己的衝動和愚昧,落得了如此下場。
得知何進的死訊,袁紹和他的弟弟袁術和何進的部屬吳匡、張璋等直接進攻宮門。攻入北宮後,立刻關閉宮門,不論老幼,隻要是宦官,一律格殺勿論,前前後後共有兩千餘人被殺,無一幸免。接著,袁紹更命將士爬上北宮的正南門端門,攻入寢殿。
八月二十七rì,張讓等困窘無策,於是裹挾皇帝劉辯和已被改封陳留王的劉協,一行數十人,往北方逃命,最終在黃河邊被追上投河自盡。到此,一場動亂才算是告一段落。
在這驚心動魄的四個月裏,袁紹曾經三次勸說何進要對宦官速戰速決,斬草除根(這個時候的袁紹的確是個人才,隻是後來權力大了,yù望膨脹,導致昏著迭出),可不是被何太後駁回(可參見竇武的事跡,同樣是喪失機會的主要原因),就是何進自己猶豫不決而風聲外露,從何進死後袁紹等人的表現看,當時若想除去宦官可以說是易如反掌,可大好機會就被這樣白白浪費。
若是總結何進失敗的原因,同樣也是四句話:錯失良機,粗心大意(這兩句和竇武相同),手握兵權卻孤身犯險(這一點竇武比他不幸,他比竇武更不值得原諒),最後一句是:何進是個粗人。
竇武不管怎樣,名聲很好,有想法有抱負有計劃有思路,能用人會用人,可惜始終沒有掌握一支忠於自己的部曲,導致被鎮壓敗亡;何進有權有勢有兵,卻不知如何去用何時去用,有袁紹等名士卻無法聽從他們的建議,手裏拿了一副好牌卻被人偷了雞,敗了也是活該。
不過,外戚與宦官的爭鬥本身還不足以讓東漢這個龐大的帝國滅亡,隻是這幾十年的鬥爭帶來了另一個致命的後果,那就是:皇權旁落!
再看一下竇武的失敗,他並不是敗在自己實力太弱,而是敗在沒有掌握皇帝這張王牌。那時的情況是,皇帝在誰手裏,誰就是正義的一方;誰敢和這一方作對,誰就是邪惡的,是叛逆。這也就是為什麼從清晨到早飯這短短一兩個時辰的時間,竇武幾千兵士幾乎走光的原因。那時雖然是太後臨政,但皇帝的意義和價值依然有目共睹。
可到了何進時期,尤其是劉辯登基之後,皇帝就再也無法施加任何影響力。若非如此,袁紹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進攻皇宮。若是換作以前,他早已被當成蒼蠅一樣拍死,哪還有誅殺數千宦官的威風?再到後來董卓專權(這也是何進的“好主意”,放老虎進來捉狼,狼沒捉到,老虎咬人更凶,此段過程會在後麵的煙火讀史中提到),獻帝更是連屁都不敢放一個,形同虛設。
zhōng yāng再無集權之人,各地自然各自為政,為了利益相互討伐,如此下去,天下又如何不亂?於是才有了袁紹、曹cāo、孫權、劉備、劉表、袁術……,才有了長達近百年的三國時代。
外戚與宦官的鬥爭,像一把雪亮的鋼刀,插入遍體鱗傷的漢朝的心髒,讓這個巨人轟然而倒,再也沒有站起來。華夏大地,自此烽煙四起,百姓塗炭,數百年的黑暗時代就此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