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開國
一切事情處理完了,劉邦開始著手建立他的國家。
劉邦真沒有想過他有一天會當上皇帝,從他的經曆來看,他完全是被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巧合,從一個小小的亭長,因為怕承擔責任去當了綠林好漢,陳勝吳廣起義使天下大亂,劉邦應邀回城,變成了一個幾百人的小隊長。後來受到高人(酈食其)指點,突入鹹陽,消滅秦朝,後又經曆楚漢爭霸,殺滅項羽,奪得天下。
公元前202年2月,這一年,劉邦54歲,鬢角的頭發已經有些白色,眼角的皺紋也很明顯了,他站在定陶城外,看著眼前的汜水在平靜的流淌,難道這個天下真的是我的了嗎?
前幾天個諸侯王都紛紛來信,要求劉邦稱帝,劉邦想了很多。他想到了項羽,項羽都還沒稱帝,隻是稱了個王,很快各地就起兵反對,短短兩年,項羽命斷烏江,自己如果稱帝,下一個死的,會不會就是自己。
可是,這個世界上已沒有和我劉邦抗衡的實力,我從離開沛郡的那天起,不就是為了今天嗎?現在我已經實現了,為什麼還不能快出最後一步,那怕下一個死的真的是自己,我也實現了我的夢想,死而無憾。
這個皇帝的位置,是我劉邦的!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即皇帝位,由於自己是漢王,於是定國號為漢。
四百年大漢王朝,由此開始。
這一年,是漢高祖五年,在這一時期,每一年的開始不是一月份,而是從十月份開始,在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這時起到公元前202年這五年是沒有紀年的,但為了方便記錄,漢朝統治者便把公元前202年也就是秦亡的那一年記為漢高祖元年。為了方便理解,我們的故事以後也將用高祖某年的記錄方法來進行講述,但同時也會標注出公元前幾年。
好了,一個國家有了他的名字,但更重要的還是內容,也就是這個國家的運作方式。
劉邦幾乎完全照搬了秦朝的政治製度,對於一個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農民來說,叫他創新確實有點困難。
漢朝使用秦製,中央一級采用三公九卿,三公就是丞相、太尉、禦史大夫。
丞相相當於現在的總理,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事務,也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太尉相當於國防部部長,但是他不掌握兵權,隻負責軍隊的日常管理,遇到打仗時要有皇帝的命令才能掌握兵權,同時也兼任皇帝保安隊隊長,負責皇帝的安全。禦史大夫相當於最高檢察院院長,負責對官員的監督,同時也負責下達皇帝的命令,指責相當於副丞相。
這就是中央最高級行政機構,接下來就是九卿,九卿分別是:奉常、郎中令、衛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這幾種官職的職責再後來時常發生變化,有些甚至一度撤銷,因此,這些官職我們會在以後的故事中陸續講到。
但是,如果漢朝按照這種製度一路走下去,漢朝肯定維持不了四百年,這種製度,將會在不久的將來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
此時的劉邦還不會想到這些,他正朝著洛陽走去,這是他決定的都城。剛剛一到洛陽,劉邦幹的第一件事就是發獎金。
所有跟隨劉邦的士兵,想回家的,發給路費,回到家後,由當地政府發給田地和房產。因為饑餓賣身當奴隸的,廢除和地主的奴隸關係,變為普通人(庶人),在秦朝和項羽時代有爵位,因為戰亂而失去爵位的,恢複原來的爵位,享受和原來一樣的官職待遇。戰時立功的士兵,軍官升一級,立有大功的,封為侯爵。
一些高級領導,如蕭何封為丞相,韓信為楚王,彭越為魏王等等等等。總之,收獲的季節到了。
這些事處理完後,劉邦舉行了一次慶功宴,在大家喝的高興的時候,劉邦問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劉邦最終取得天下,而項羽卻失去了天下?
下麵的大臣拍了一整馬匹後,劉邦說出了他的答案:“要說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安撫百姓,保障後勤,我不如蕭何。率領百萬之眾攻城略地,我不如韓信。但是,我卻能很好的使用這三個人,所以,這個天下必然是我的。”
我不知道這個答案是不是正確,曆史自有答案。但我知道,所有封賞的官員中,沒有張良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