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功成身退
丞相的位置本來是張良的,每一次關鍵的戰役,都有張良在背後出謀劃策,可以說,沒有張良,就沒有劉邦的今天,但在得到回報的時候,張良選擇了離開。因為張良實在是太聰明了。
現在國家已經建立,是封功的時候,同時也是清算的時候。從張良來的那天起,蕭何樊噲這些劉邦的老班底就看著張良不順眼。要說關係好,蕭何樊噲曹參早在劉邦年輕的時候就認識,一起偷雞摸狗的事沒少幹,算是真感情的兄弟,而張良,卻是在半路殺出來的,這也就算了,自從張良出現以後,劉邦遇到大事總要找張良商量,把蕭何等人甩在了半邊,漸漸的張良取代蕭何的位置成了總參謀長,而蕭何變成了後勤部長,你說蕭何心理能高興嗎。樊噲這個粗人就不用說了,劉邦的決定再也不和樊噲商量,而是直接下達命令給樊噲去執行,當然,這個命令是張良擬定的。這些也就算了,戰爭時期嘛,大家整天忙著砍人,再說目標也比較統一,大家各吃一點虧也就過去了。現在不一樣了,新仇舊恨就在眼前,不能不報啊。
聰明的張良早就看出來了,如果自己當了這個丞相,劉邦的老鄉團肯定不爽,今天這個人上書說一句,明天那個人栽贓一下,就算劉邦再喜歡張良,為了安撫人心,把張良拉出去砍了也是遲早的事,所以張良在這種時候,選擇了退居幕後。劉邦封他為萬戶侯,張良借口自己身體不好,再說自己本來就是在下邳遇到的劉邦,隻求封在下邳,做個小小的千戶就可以了,幾次勸說,劉邦說不過張良,就封了張良為留侯,地盤在下邳。同時,劉邦問出了一個問題:“既然你不願意當丞相,那現在誰能當?”
張良毫不猶豫的說了個人:“蕭何。”
既然我張良推薦了你蕭何,就說明我不會在爭這個丞相的位置,你蕭何放心的坐著,我隻想回去過幾天安穩日子。但是能不能坐穩這個位置,就看你蕭何的了。
張良準備功臣身退,劉邦很是高興,原因很簡單,張良的優點就在於權謀之術,而這種優點,作為皇帝的劉邦最為痛恨,這種優點恰恰最容易威脅到劉邦最想抓緊的一樣東西——皇權。
張良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是韓信卻不懂。
韓信還很年輕,對於自己被改封楚王心裏很不平衡,他其實也知道因為自己擁兵自重不聽指揮才有今天的下場,但是在楚漢爭霸戰中,韓信的功勞算是最大的,劉邦被圍困的時候整個楚國基本上都是韓信打下來的,就算犯了點錯誤也不至於掛個空架子來楚國當冤大頭吧,但韓信不知道,劉邦這樣做,是要準備除掉韓信。最鋒利的刀,要慢慢的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