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垓下之戰
垓下,就是今天的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本來項羽是不會被圍的,在一個多月前,劉邦和韓信之間還在扯皮,韓信死活不過來,劉邦人不夠,也沒辦法繼續追項羽,就在固陵(今河南淮陽北一帶)安營紮寨,等著韓信的兵過來。項羽一看劉邦不追了,也不多想(直腦子嘛),掉頭就進行反擊。劉邦沒想到項羽會反映這麼快,也不怕自己有什麼陷阱,居然就這樣打過來。被項羽突然回擊這麼一拳,給打懵了,以損失五萬人的代價才撤出戰鬥,退到固陵城裏發展自己的強項——堅守不出。項羽最怕的就是劉邦這招,曾今無數次被這招給坑慘了,這次也不例外。圍了固陵整整一個月,愣是沒打下來。在這期間,劉邦封了韓信為齊王,給了韓信一大片地,韓信帶著自己的人敢來固陵。到了11月,韓信的30萬人總算到了。這下可把正在啃磚頭的項羽給嚇慘了,打都沒怎麼打,掉頭就跑,最終被圍在了垓下。
其實固陵城裏劉邦就隻有五萬人,帶來的十萬人前幾天剛被項羽滅了五萬,可以說這些都是殘兵敗將。項羽這邊還有十萬,剛剛勝利,士氣高昂。一個月時間啊,硬是沒打下這座小城。從以往的表現來看,隻能說劉邦的據守技能實在太強了,這種縮頭烏龜的辦法實在是太適合用來對付項羽了。
垓下旁邊就有一條河,項羽吸取經驗,學習劉邦的據守,依靠這條河建立據點,構建堡壘,準備打防守戰。這下劉邦沒辦法了,一過河就被用石頭砸,不過河又打不著,戰鬥進入相持間斷。
但劉邦也沒閑著,他派出陳平去發揮他的強項——搞策反。策反的對象是楚國的總參謀長(大司馬)周殷。這人也是個見利忘義的人,看著一堆金子在眼前,立刻就想起了項羽什麼時候罵過自己,還欠自己多少錢等等,當場表態自己要棄暗投明,策反成功。在楚國,除了項羽就是這個大司馬周殷最大,他一反,楚國管事的基本都跟著反了,帶著兵來到垓下一起合圍項羽。項羽要是早知道自己手下都是這樣的人,估計早就一個一刀全剮了。
與此同時,彭越等人也趕到了,劉邦的人數達到了五十萬。河對麵的項羽卻隻有十萬,要不是有這麼一條河擋著,項羽早被廢了。
項羽仗著有這條河,劉邦過不來,雖說大兵壓境,日子過的倒也悠閑。反正劉邦也過不來,沒事釣釣魚,去河裏洗個澡。你劉邦要耗,我項羽就陪你,看是你那五十萬人好養活還是我這十萬人好養活,誰怕誰啊。
劉邦倒是急了,自己被項羽在固陵圍了一個月,糧食剩的本來就不多,現在一下子來了這麼多人,那些人也不厚道,都張著一張嘴巴就來,也不說帶點糧食。其實大家都想省錢,來幫你劉邦已經很不錯了,還要自帶糧食?哥們還沒那麼仗義。
本來隻夠五萬人吃的東西,現在要供著五十萬人,要是東西吃完了,大家也就散夥了。項羽也是這麼想的,所以很放心的坐在河邊上釣魚,坐等對麵吃散夥飯。
可惜啊可惜,每次項羽做美夢的時候,總有一個人會敲一下他的腦門,叫他醒醒。沒錯,這個人就是張良。
張良知道,渡江戰役是打不了的,硬打的話估計還沒過河就要淹死一半。硬的不行,就來軟的。這次的軟招,叫做心理戰。
具體做法,就是唱歌。當然唱的不是讓世界充滿愛,而是楚歌。早在殷商時期,音樂這種藝術開始從皇家貴族向平民百姓傳播,興起了一陣音樂浪潮。一批原創歌手根據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創作了一些鄉土歌曲,用來讚美自己的家鄉或者表達自己思念家鄉的感情。這些歌就慢慢傳唱起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小國家開始脫離周王室的統治宣告獨立,由於戰亂不斷,許多士兵離家在外,更是想念自己在家中的親人,在戰鬥的間隙,他們就會唱起自己家鄉的歌曲來撫慰自己。這些歌曲就根據各個國家的國名來命名,比如楚國人唱的就叫楚歌,齊國人唱的就叫齊歌,秦國人唱的自然也叫秦曲。當時還沒有CCTV音樂頻道什麼的,這些歌曲因為地域關係隻能在小範圍內流傳,所以一般來說,齊國人不會唱秦國的歌,楚國人也不會唱齊國的歌。
但畢竟還是有一兩個人因為做生意什麼的去到過楚國,學會了楚歌,張良就叫這些會的人教大家唱,唱會了以後就天天唱,要求是要讓對麵的項羽聽到。一開始隻是在河對岸小範圍的唱,過幾天張良就派幾百人繞遠路渡河,去到項羽的旁邊唱。再過幾天再派幾百人繞到項羽的背麵去唱。這下項羽就坐不住了,在他看來隻有楚國人才會唱楚歌,一開始隻有小部分人在唱那還可以理解,那可能是被劉邦俘虜的楚國士兵在唱。現在四麵八方都有人在唱,難道整個楚國都被劉邦俘虜了?!項羽又沒有手機,沒辦法確認信息,加上那些人天天唱著楚歌,勾起項羽手下十萬人的思鄉之情。項羽手下的苦大兵們大多也是幾年沒回家了,聽楚歌那麼一唱,想起了家中的妻兒老小,很多人聽著聽著就哭了。軍心開始動搖,士兵開始叛逃,有些將領甚至也不打招呼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