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是橋梁!”
——帝國皇帝徐風陛下這句頗為矛盾的話,成為了十二世紀華帝國海上力量的真實寫照
——————————我是分割線——————————
自1100年華帝國工業革命開始,56年以來,帝國海軍經曆了一段可謂之飛速的發展曆程。其實在帝國,最早將蒸汽機實用化的並不是交通部門的火車,也不是遍布帝國的工廠礦山,而是帝國海軍。早在蒸汽機剛剛發明而尚為世人懷疑的時候,永遠走在人類科技運用前端的帝國軍隊就已經把目光投向了它——不是麼?不需要水力也不需要風力,僅僅依靠燃燒地下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黑石頭就能夠提供足夠的功率輸出,實在是太完美了。帝國海軍部幾乎是立刻的建立了研究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艦隻研究小組,其後在海參威的船塢裏開始新式艦隻的試驗性建造。
帝國第一艘以蒸汽為動力的戰艦被命名為“鴨子”,這實在不是一個好聽的名字。當然,它胖胖的身材、船側兩個巨大的明輪、蒸汽笛發出的叫聲,都讓“鴨子”這個稱號實至名歸。試驗是成功的,鴨子在港灣中的航速達到了驚人的13.6節,而在此之前帝國最快的高速三桅巡洋艦也隻能在順風順水時達到12節。但試驗也是失敗的,帝國海軍根本不可能選擇這種一身都是毛病的船隻作為作戰艦艇——首先它的航程實在太短,燒光煤前大概能跑上500海裏;其次明輪在真正的大洋風暴麵前不堪一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兩個大大的明輪幾乎遮擋了“鴨子號”船側三分之一的炮位,在火力至上理論占統治地位的帝國海軍之中,這幾乎是不可饒恕的罪惡。
然而又是帝國皇帝推動了帝國海軍的蒸汽化。他老人家隻是拿出了一種叫做“螺旋槳”的構想,就完全解決了帝國海軍高層們的疑慮。於是在1104年,帝國海軍第一艘進入戰鬥值班的蒸汽風帆雙動力戰列艦“米諾牛斯”——這個傳自西方神話的名字命名的“船舷列炮艦”投入服役。但是,一場帝國海軍內部的演習宣告了以船舷對敵發揚炮火優勢的戰術退出了帝國海軍的曆史舞台。僅僅在艦首裝設兩門火炮的帝國北美艦隊在演習中用契形陣大破以陣列線式戰術應敵的帝國中央艦隊。帝國海軍認識到以艦首對敵才是“王道”。這場演習之後,一夜之間帝國海軍龐大的船舷設炮的戰列艦隊巡洋艦隊都處在了淘汰的邊緣。帝國工部下屬的總裝備部接到了來自海軍的不計其數的開發命令,不得不讚歎一下人類在壓力下爆發出的能量,通篇強調的諸如“立刻”“馬上”的字眼逼得帝國總裝備部一個星期之內拿出了解決方案,取消船身數十個炮位的他們在船體中部加設了一個八角形的炮廓,這樣在正麵麵對敵艦時,可以保證兩門火炮的射角,帝國海軍部認可了這種設計,盡管有許多的不如意,但這種被稱為“中央炮廓艦”或“船腰炮廓艦”的鐵甲艦進入海軍服役。這種過渡產品很快被1108年設計的“船麵旋台艦”所取代。不能移動的八角形炮廓對火炮射界的限製是極大的,為此帝國總裝備部開發了旋轉炮台,這樣至少在船側對敵的時候能夠將火炮全部集中到對敵的一側,但這種被帝國海軍部認可的設計尚沒有被搬上船台,帝國的設計師們就用他們“天才”的大腦設計出了”船麵旋台艦”,他們沿著船甲板的空位鋪設了一段軌道,然後龐大的艦用炮台可以在蒸汽動力的幫助下順著這條軌道向任何一個需要他們的方向移動。這種設計很快得到了帝國海軍部的讚賞,1114年,新式的鐵甲艦下水了。
這種耗費大量能量而反應速度被所有人詬病的炮台整體移動設計在兩年後被皇帝陛下的設計所取代,皇帝陛下在一群帝國最優秀的設計師麵前用橢圓形的魚盤和兩個杯子讓“炮台旋炮艦”步入了帝國海軍的作戰序列。這種隻需要將雙聯裝火炮以不對稱方式裝設於戰列艦兩側就可以讓戰艦正麵對敵時發揮全部四門主炮的設計被帝國設計師們讚譽為“天才的想法”,完全抄襲了他僅知的舊式鐵甲艦——定遠鎮遠二艦的設計的皇帝陛下居然破天荒的臉紅了一瞬,當然,當這艘新式戰列艦下水時得到命名權的帝國皇帝仍然厚顏無恥的將“定遠”這個名稱給了首艦。其後在各次演習中這類設計的戰艦大占上風,奠定了其成為帝國主力艦隻的基礎,不過在一次實彈演習中爆發的事故給帝國海軍提了個醒——一枚意外在炮塔內爆炸的炮彈的彈片在密實的炮塔內部瘋狂的反彈往回,如一個由刀子組成的颶風一般將整個炮塔內部攪成了血肉磨坊,善後的海軍官兵被這慘不忍睹的景象驚呆了,上級接到報告後在專家們的幫助下掀掉了戰艦炮塔的頂蓋隻保留環形的裝甲——在保證了炮位防禦的同時避免了悲劇的再次發生,而且原本限製了火炮高低射界的障礙消失了,不會再發生麵對高處的炮台無能為力的狀況,這實在是一個意外之喜。為了區分,這種新式的設計被稱為“露台旋炮艦”,在“皇家公主”號戰列艦下水之前,最先進的帝國主力作戰艦隻都是采用了這樣的設計,而早期生產的大批“船舷列炮艦”就淪落到護航或運輸的地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