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情報局中原分局的探子們總帶回來當地漢人的苦難的消息,總令帝國群臣們激憤不已。帝國皇帝對於按兵不救的舉動的解釋是這樣的:“在我來這個世界之前,我的老師告訴我二百年內華夏會有一場大浩劫,而我的使命就是對抗這種浩劫。雖然現在我們已經有足夠的實力讓這場浩劫消弭無蹤,但我的老師提點我說“不破不立”,於是我在浩劫發生之前,是不會有任何舉動的了。”帝國大臣們深以為然。皇帝陛下的浩瀚學識早已證明了他的不凡,那他的師長該是什麼等級的大仙啊?還是聽聽他的話為好,莫要好心辦了壞事……
於是,到了公元1155年的今天,通信和交通手段所製約住的帝國的擴張,被電報以及火車的發展成熟所催化,帝國的疆域包括了現代俄羅斯高加索山脈以東、中國東北三省、日本北海道地區、澳大利亞、北美全部以及中國台灣還有太平洋上個島嶼,難怪帝國皇帝將太平洋稱呼為“我們的海”。
……
帝國的疆域越來越寬廣,這意味著帝國擁有越來越多的原料資源,而帝國人民也將擁有越來越多的工作機會,最終擁有越來越多的收入。在帝國的大部分地區,一枚帝國金幣已經足夠五口之家保持足夠溫飽的一年。而實際上,1150年的統計數據表明,帝國最貧困的百分之二十公民人均收入是二點七枚金幣,合銀幣二百七十枚。這足以證明帝國人民生活水平之高,而每年物價漲幅也在政府操控下被控製在一個可接受的範圍內。這卻也造成了一定的麻煩。畢竟若隻是人力耕種,盡管沒有農稅,佃戶們交完租子後的收入仍然不及工廠普通工人收入的十分之一,於是農民們紛紛湧入各大工業城市接受短暫勞動教育後成為工廠工人。而地主階級擁有的大片土地在接受了當地農民出售的自留地後也連成一片,為畜力農業機械的大範圍使用提供了條件,之後1147年內燃機的發明也為農業機械提供了科技基礎,大型的使用柴油機的現代農業機械出現了,並開始風靡全國。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檢驗任何施政成果的唯一標準。”帝國皇帝如是說。帝國先進而發達的生產力水平,也切實的保證了曆任帝國首相有足夠的底氣向這個方向努力。得到了外貿特許證的帝國商船在大連、營口、丹東和海參威裝滿帝國各工廠生產的布匹、鐵器、火柴和化肥等工業製品向南穿越渤海、黃海,在大宋國的泉州福州停靠補給,清空工業製品得來的收入換來滿船的瓷器、絲綢、茶葉和玉器,再一路向南通過南中國海抵達蘇祿、浡泥,一輪貿易後又換上部分的香料向西而去,在天竺的南部補給,最終抵達紅海阿拉伯地區。每一條抵達吉達的東方海船都會掀起搶購的狂潮,船上所攜帶的瓷器、絲綢、茶葉、香料以及極少量的所謂“東方宮廷的貢品”都會被捧到一個超乎想象的價格,回航的船隻將滿載著黃金白銀、還有大馬士革的刀劍以及阿拉伯的戰馬,在印度的柯欽將刀劍和戰馬換成鑽石和各色寶石,然後沿原路回航,沿途收購糧食,最後回到出發地。每一趟回航的外貿商船都會給帝國帶來大量的金銀以及戰略資源——糧食,而這一切,又作為帝國發展的動力投入到轟鳴的機器中去。
……
一切都步入良性正軌的帝國在世界不為他人知的各個“大角落”裏默默的發展著,而皇帝陛下也越來越清閑。
人活著,總該找些事情幹。帝國皇帝徐風陛下如此想著,也準備這樣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