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麼樣,京中李貴妃籌措的銀兩和物資總算解了受災地區的燃眉之急,其餘的等江南各地去年的賦稅收上後再行處置也不遲。
賑災之事暫時解決了,但北地的戰事卻是迫在眉睫,嚴寒不僅侵襲了大周朝各地,對北狄也是滅頂之災。
在兩軍對峙兩個多月後,北狄試探的頻次逐漸增加,終於在二月的一個深夜裏,派了兩萬兵馬突然攻城,對北地發起了進攻。
對此鎮北大都督李慶早有預料,提前布防布控,雙方激戰了一整夜,最終北狄死傷數千人,狼狽退回了營地。
這算是兩軍對峙以來第一次大勝,全軍上下歡呼雀躍,有副將便勸李慶出兵乘勝追擊。
李慶卻道窮寇莫追,北狄地形複雜,深入作戰於大周朝形勢不利,便拒絕了將士們的提議,隻吩咐眾軍原地待命,沒有命令不得出城。
此令引發許多將士不滿,尤其是幾位從其他地方調過來的副將,本就是千裏支援,如今已在北地盤桓了幾個月,未有功勞不說,還得忍受嚴寒,因此便有副將偷偷送信到京中,將此間情形添油加醋,道是李慶縱虎歸山,養虎為功。
消息送到京中,朝野上下一片嘩然,彈劾李慶的奏折雪花似的送到了聖上案前,五皇子本就焦頭爛額,如今一邊在心底埋怨李慶不知輕重,一邊又不得不為其在皇帝麵前說好話。
而皇帝在休息了兩個多月後,也終於痊愈臨朝了。
朝堂上眾位大臣紛紛上奏,要求皇帝另派可靠將領前往北地指揮作戰,同時召回李慶,問清事由,隻有五皇子一派的官員為李慶辯白,但很快便被千夫所指,反對之聲便逐漸小了。
麵對群情激昂的諸位大臣,天啟帝沉默了兩日,最終還是下旨讓老將淮陰侯即刻啟程前往北地,接管鎮北大軍,同時讓鎮北大都督李慶回京複命。
此言一出,眾臣皆道聖上英明,隻少數幾個大臣暗暗搖頭,卻也知自身人微言輕,不敢多言。
朝中的風雲變幻蘇煙概不知曉,隻忽然有一日沈翊回府時神色憤懣,麵沉似水,蘇煙便知情形不對,連忙讓奶娘將安哥兒抱走,又讓眾丫鬟退下,才問沈翊緣由。
沈翊便將聖上召回李慶之事說了,蘇煙也是瞠目結舌,就算自己未讀過多少兵書,也知道戰前易將,本就是軍中大忌。
蘇煙不禁想起了抗金名將嶽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冤死,卻又覺皇帝雖然善於玩弄權術,但也不至於不分黑白,且李將軍背後還有李貴妃和五皇子,想必不至於落得太慘的下場。
沈翊也知這個道理,但一來自己隻是護衛,不參與朝政大事,二來朝中大多數官員紛紛上表召回李慶,沈翊自認就算有權上奏,自己也無法力排眾議,最後隻得深深歎息,希望不要正中北狄下懷。
不管諸位大臣如何猜想,沈翊如何擔心,皇帝既已下旨,決定的事便無人敢置喙,淮陰侯王忠領了旨意,當天便帶著戶部好不容易籌措來的糧草棉衣等軍資出發前往北地。
。您提供大神都市南山客的步步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