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完外戚的世爵後,朱厚熜發現這操作是真的香,於是後麵又對朱家人下手了,畢竟天下姓朱的這麼多,不少人都出五服了,跟他也扯不上什麼好關係,還是削減俸祿拿來自己用比較合算。
啊,當然,這個操作我隻能說幹得漂亮,雖然朱厚熜的初心可能並不是讓朝廷變得更好,但隻要那些藩王能被限製,那就已經是讓明朝變好了。
除此外,於朝廷經濟上,朱厚熜再次嚴懲貪贓枉法,清查皇莊和勳戚莊園,還田於民。
明朝從弘治到正德年間,已然有人時常提及土地兼並問題,奈何,想搞的人沒那個能力,有能力的人又不想搞,於是問題一直拖到嘉靖朝。
朱厚熜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土地兼並,奈何也是治標不治本,隻能拿皇莊、勳貴莊田開刀,卻拿士大夫兼並的土地毫無辦法。
嘉靖九年,內閣大學士桂萼上疏建策清查新增田地及編審徭役,也就是一條鞭法的初始版本開始登場,朱厚熜批準施行。
奈何,第二年桂鄂因病乞休,歸家養老,於是一條鞭法在嘉靖朝就這麼冒個頭……沒了!
至於文化上,朱厚熜自繼位後就馬上開始整肅科舉製度,以確保科舉選舉的良性發展。
他與張璁倡導整頓學政,以強化學校的教育功能。改正孔子稱號和典祀。
可以說,朱厚熜執政前期,兩個字,靠譜,四個字,十分靠譜。
經過他和張璁、桂鄂等人的一通操作後,明朝的文化、科技空前繁榮,優秀文學作品和傑出人物大量湧現,史稱天下翕然稱治。
晚明的市井文化,由此登上舞台,什麼顏色文大行其道,男人塗脂抹粉,也是這個時期的發展。
同時,張璁認為科舉考試在當時存在著兩大弊端,即應試文體不正和主考官不得其人,並認為這是改革科舉製度的突破口。
為此,張璁提出了兩大對策,一是考試文體務必要平實爾雅,裁約就正。進行說理,一定要極盡事物的原理;議論事務,必須要通曉經濟天下的道理。
如果不是這樣,必然不可用。二是各省鄉試主考官應訪查舉薦翰林、科道、部屬等有學識有人品的人,另外派遣二人為考官;在兩京進行鄉試的除了命題的主考官外,增添京官兩三人作為分考,以及時彌補主考之所不及。
一定要嚴敕各禦史一同參加考試選拔,以保證選取的都是有真才實學之人,遏製私自舉薦的風氣
對此改革主張,朱厚熜予以全力支持,他要求禮部按照張璁的提議,選擇學行兼優的京官或進士,每省派出二人,前去監察考試,但不得參與內部決定。
兩京鄉試除了主考外,五經房仍然各加科、部官一員,派遣京官主考各省鄉試,以維護考試的嚴肅性,這在明代曆史上尚屬首次。
嘉靖七年,明朝正式推行這一重大舉措,如工科給事中陸粲、兵部郎中華鑰前往浙江,禮部郎中丘其仁、國子監博士王庭前往山西。
吏部主事王激、大理寺評事餘前往廣東,戶部主事王嘉賓、行人李仁前往陝西。
主考順天府鄉試的春坊右庶子韓邦奇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對這一改革措施予以積極的肯定。
表示:當今聖上關注科考之事,對科場把握非常嚴格。
此次鄉試因按張璁所定新製舉行,故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次年,張璁在閱完會試試卷後,對從各地鄉試選拔的三千七百多人的考卷文風的嶄新變化深表滿意,並大加讚賞。
認為如今文人有如此大的成績,都是因為當今聖上的決策正確。
在朱厚熜親自批完廷試考卷之後而排列名次時,朱厚熜並不以己意而定,而是要求張璁等人從公論定。
所謂花花轎子眾人抬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