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老道士的轉變(1 / 3)

嘉靖十八年,一代名臣、改革家張璁病逝,朱厚熜聞訊悲痛不已,賜祭禮葬,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似乎,張璁的去世也同時帶走了朱厚熜的雄心壯誌一般,從這一刻起,這個聰明的皇帝開始心慕長生術,轉行做起老道士。

淺談一下張璁,或稱張孚敬,曾經看明朝那些事兒時,一直以為這人就是個幸進之徒,為求功名不擇手段,有點了解後發現……冤,太冤了!

張璁生於成化十一年,浙江溫州府……浙江溫州、浙江溫州,江南皮革廠倒閉了……就那個溫州|・ω・`)

張璁也是神童一個,博學多才,十三歲作《題族兄便麵》……這名雖然不咋正經吧,但文章還是挺正經的。

同時,張璁對曆代禮儀製度非常精通,什麼《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他不僅能背能默,還能深刻解讀。

嘉靖的大禮議,靠的就是他對於禮儀的深刻認知,最終幫朱厚熜成功認了親爹叫爹……怪怪的。

科舉六試,童生、秀才、舉人張璁都很輕易的中了,奈何會試死活中不了,連考七次,七次都未出人意料……全部落選。

無奈的張璁返回溫州講學混飯吃,當然,他也沒忘了科舉,縱然考到40多歲,依舊沒放棄。

正德十五年,張璁最後一次參加科舉,這次會試中了,但殿試……延後,原因是正德十六年朱厚照沒了!

皇帝沒了就是頭等大事,什麼科舉,全得往後放,於是張璁同學隻能繼續等待命運安排。

同年五月,嘉靖皇帝朱厚熜繼位後,給科舉士子補了殿試,張璁高中二甲進士,觀政禮部(到禮部實習),正式步入仕途,時年47歲。

張璁很幸運,剛步入仕途就遇上了千年罕見的大禮議,更幸運的是他恰好對曆代禮儀非常精通。

估計楊廷和要知道他這麼個奇才,腦瓜子都得嗡嗡響,畢竟誰家正經人天天研究禮儀製度啊!

一篇文章呈上,從周禮到宋朝的英宗故事,再到皇明祖訓的規矩,張璁為朱厚熜找齊了繼統不繼嗣的正當理由。

據說,朱厚熜看到張璁的文章後,異常高興的表示:我終於可以讓我爹當爹了!

兩個人都對禮儀製度研究很深,兩個人都是初入朝堂,心中尚有雄心壯誌……雖然張璁已經47了,但人老心不老不是。

由於大禮議的出色表現,張璁受到朱厚熜的異常信任,升官跟他喵的坐火箭一樣,突突往上升。

這要是一個無能之輩,人們可能就是罵上一句狗屎運、幸進徒,奈何……人張璁肚子裏真有貨啊!

嘉靖初年,邊患問題基本讓朱厚照掐沒了,最大的問題儼然是國內問題,更準確的說是土地問題。

當時有大臣上奏說,國家的土地,自洪武到弘治,百四十年間,已經銳減一半。

當時,整個明朝,在籍的百姓六千萬,流民占了六百萬,比例足足是十分之一,沒地的百姓……或者說流民們,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就隻有造反了。

所以,嘉靖初年,除了大禮議這個政治事件外,明朝的主要精力還是在鎮壓流民起義問題上。

大禮議結束後,朱厚熜、張璁兩人開始就土地問題做出調整,皇莊、官田、勳貴的莊田、外戚占的莊田、太監占的官田,和尚占的僧田,全是他倆的打擊目標。

當然,這裏要說一下,兩人其實也沒拿回太多田地,應該繳納賦稅的田地從洪武朝到弘治朝差不多丟了400多萬頃,兩人隻拿回了五萬多頃田,清理出軍戶、匠戶等十萬餘人。

但是,僅僅是清理出兩萬多頃田地,流民人數也大大削減了,顯然,百姓要的是真不多,能活下去就行。

清查土地,改革科舉,反腐倡廉,整頓軍隊、抑製廠衛……

幾件大事中,唯有清查土地和改革科舉影響最大,前者緩解了明朝的內部矛盾,後者為張居正的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

甚至於可以說,因為張璁的改革,嘉靖朝才能人才濟濟,張居正的改革運動中,那些中層精英,基本都是因為這次科舉改革起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