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的日子開始難起來了,戲照常演,額外三五天吃頓大棒子,經常性腿軟,偶爾平安。
好在這日子不久,正統五年,楊榮去世,正統八年,張太後沒了,正統九年,楊士奇沒了,正統十一年,楊溥沒了!
(所以說,影視劇裏土木堡後楊士奇還在朝堂就是瞎扯,墳頭草都老高了,還活著……跟朱元璋一樣死了又被薅起來繼續工作?)
三楊死了,張太皇太後沒了,王振、朱祁鎮表示我特麼站起來了!
這一刻,君臣一心,發誓要……整個大活!
有人可能說明英宗三次北伐、四征麓川,不像平常聽到的這麼糟糕,但是吧,你得注意時間節點。
正統朝三次北伐蒙古之戰,第一次亦集乃之戰是正統三年,朱祁鎮才十歲,與其說朱祁鎮讓打的,不如說是張氏。
第二次豐州之戰發生於正統六年,朱祁鎮十三歲,說他打的也可以。
第三次以克列蘇之戰發生於正統九年,這個說說朱祁鎮的功勞倒是純純沒毛病,畢竟張氏已死,三楊去其二,朝廷已經是朱祁鎮親政了。
三次北伐,第一次打韃靼,第二次揍瓦剌,第三次打兀良哈,三次都勝了,任禮、楊洪、朱謙、王驥等名將大放異彩。
北伐的勝利讓朱祁鎮信心倍增,看看看看,我大明朝天下無敵啊……我上我也行。
當然,這個時候朱祁鎮並沒有上,悲劇因而遲到了很久。
北伐其次,是明征麓川之役,戰爭總共打了四次,明朝與麓川王國大打出手,第一次發生於正統四年,第二次是正統六年,第三次是正統七年,第四次是正統十三年。
四次大戰,第一次主將為雲南總兵沐晟,先勝後敗,沐晟因為擔心朝廷追究他不救同袍的罪責,嚇沒了!
第二次主將為定西侯蔣貴,太監曹吉祥監軍(奪門之變那貨),大臣王驥提督軍務。
明朝發兵十五萬,調集雲貴川、南京、湖廣各地兵馬進剿,這次是明朝大勝,破了麓川王國的象陣,打得思任發逃亡緬甸。
戰後敘功,蔣貴進爵定西侯,王驥獲封靖遠伯,成為明朝文臣封爵的“三王”之一。
第三次還是蔣貴為主將,王驥輔助,這次猛,直接帶兵幹到緬甸境內,思任發下線。
第四次還是王驥,帶人處理思機發,明朝發兵十三萬,除了明軍外,還招了不少土司兵幫忙。
這次跟前麵兩次結果差不多,都是明軍打了麓川一頓,但是剿滅不了,明軍一走,思機發又來,思來想去,約定以金沙江為界,互不攻伐。
三伐蒙古、四征麓川,聽上去挺帶勁,但帶來的影響卻很壞,七次戰爭,耗盡了仁宣兩朝的積累不說,明朝又改變收取賦稅的方式。
讓百姓把實物折成金銀交稅,過程嘛,跟元朝差不多,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於是百姓被坑了,坑著坑著忍不了了,於是造反……呸,起義了!
這次起義領袖著名的有倆,一個叫葉宗留,屬於礦工,一個叫鄧茂七,屬於農民。
正統十二、十三年,葉宗留、鄧茂七兩人一南一北起義,攻打城池,拚殺官軍,遙相呼應,巔峰時聚眾十多萬人,鬧騰得很厲害。
彼時,蔣貴、王驥正領著江南、西南的明軍打麓川,因而江南兵力空虛,當地那些衛所兵又實在沒啥能力。
因而,正統十三年,朱祁鎮令寧陽侯陳懋領著京營兵馬南下平叛,刑部尚書金濂提督軍務。
起義自然是被鎮壓下去了,葉宗留、鄧茂七也隻是一閃而過,但這個起義被徹底鎮壓的時間吧……是在景泰元年。
熟悉明朝的人應該知道,正統是朱祁鎮的年號,景泰則是明代宗朱祁鈺的年號。
之所以景泰元年才結束鎮壓義軍,是因為正統十四年,朱祁鎮留學瓦剌,未歸,京營兵馬隻能火速北上,拱衛京城。
現在不少人熱衷於陰謀論,認為土木堡之變不是朱祁鎮的鍋,而是什麼文官集團暗害皇帝,坑殺勳貴,還給於謙安了個攝政王的名頭。
但是吧,隻要把時間線理順,這個土木堡看著其實挺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