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我上我也行……不,我不行!(3 / 3)

呐,三次北伐,四次麓川,這一場場大戰下來,國庫得空吧?國庫一空就得向民間加稅,於是百姓起義。

這百姓一起義朝廷是不是又得派官軍鎮壓?

問題來了,江南、西南的兵馬當時正忙著打麓川,江南出了大亂子,你調哪裏的兵,答案是北邊。

南邊的兵在西南,北邊的兵在江南,北邊呢?

沒兵是不可能的,但是被抽調之後,北邊已然兵力空虛,蒙古瓦剌部落雖然住在草原上,但人家又不是不讀書,也不傻,自然曉得機會來了。

於是在太師也先的帶領下,瓦剌士兵揮舞刀劍,越過長城,到處搶糧搶錢搶女人,還把兵力薄弱的明軍突突了一遍。

有人可能疑惑,不是有長城嗎?瓦剌怎麼進來的?

這話說的,明末崇禎年間明朝也還控製著長城,那皇太極不還三番五次溜達進來劫掠?

長城是厲害,擋得住鐵騎,擋得住富商,但它終究是個死物,是擋不住人心的。

就當時那個情況,朝廷大規模調動官軍,誰不曉得一大批官軍南下平叛去了,誰不曉得現在北邊的兵馬少了。

當瓦剌騎兵來襲時,有人選擇拚死抵擋,同樣會有人選擇視而不見,保存自身實力。

瓦剌怎麼進來?明軍兵力充足的情況下他自然進不來,也不敢進來,但曉得你兵馬少,他自然敢來。

明朝兵多,瓦剌兵少,之所以瓦剌敢進來,自然是因為明朝地盤大,要布置防禦的地方多,兵力分散。

反觀瓦剌,人家是遊牧,雄關堅城進不去,土牆小城總能打吧?

你一個守邊軍隊,手下有多少騎兵敢跟人家對衝,你步兵如何跑得過騎兵,最最關鍵的是,沒有皇帝的命令,你敢私自出兵,咋滴,族譜和通訊錄不要了?

再說一點,萬裏長城很壯觀沒錯,但卻不是處處都堅挺,那有的地方就是些土牆,真決心動手,難道還挖不動土牆?

視線回到朱祁鎮這裏。

正統十四年,在聽說瓦剌入寇邊城後,朱祁鎮的第一反應不是驚慌,不是恐懼,是驚喜連連。

他自然不可能害怕的,怕什麼呢?

洪武年間,明軍十三次北伐,攆得蒙古騎兵到處跑,漠南都占了。

永樂年間,往草原上喊一聲朱棣來了,方圓十裏,頃刻空無一人。

宣德年間,聽說蒙古入寇,明軍的第一反應是軍功來了,主動出長城,跑草原上跟蒙古騎兵對決。

就連正統年間,土木堡之前,不也是明軍越過長城,打擊蒙古?

朱祁鎮:害怕?不可能,絕對不可能,我大明天下無敵,我上我也行!

由此,微操大師上線……忘說王振了,這家夥跟朱祁鎮的反應也差不多,什麼瓦剌?當初被攆得到處跑的雜兵也敢來挑釁!

總結一句話,盛極而衰,驕兵必敗!

就像漢武帝後期的李廣利等人一樣,眼看著衛青、霍去病把匈奴當孫子打,一次兩次的他們可能覺得衛霍太強,次數一多後……

匈奴弱雞,我上我也行!

沒有自知之明的後果就是被教做人,學費還挺貴,是成千上萬條人命。

朱祁鎮、王振同樣是這種想法,洪武、永樂、宣德皇帝武德充沛,徐達、藍玉、張輔、楊洪、王驥等人馳騁草原。

要隻是勝個一兩場還能說我軍將領太強,但勝的次數一多,這反應就是……臥槽,他們好弱,我上我也行啊!

什麼?你說我沒有自知之明,看到王驥沒?那是個文官,科舉出身的,他都可以,我為什麼不行?

換王振就是,鄭和都可以,我為什麼不行?難到鄭和比我多點東西?

鄭和:什麼玩意!也配跟我比?

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一戰後,年輕的堡宗終究還是被教做人了,學費是二十多萬明朝將士的命。

學費交付後,堡宗獲得瓦剌留學生資格,留學時間……一年!

最終還是逃不過《站在草原望北京》!